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蔺云 《商》2014,(12):86-86
文章以“容隐”为中心,提出亲情大于法理,是在于情先于理而存在。在古代不触犯极重大犯罪的前提下,容隐是被国家允许甚至支持的。在圣人的言论,及古代律法中都提出容隐的概念。甚至古代西方的先哲苏格拉底也于《游叙弗伦》中因游叙弗伦控告其父而展开了一次追问式的探讨。我国现代法律对“容隐”持否定态度,但“容隐”精神并不与现代法治相违背。只有将情溶于理,理贯穿于情,建立一个夫妻和睦,子女孝顺,兄弟情深的和谐家庭,是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社会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是由儒家传统礼法思想派生出的一项重要的刑法制度,文章拟从对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展开,分析出其在立法理念、刑事证据、法律价值方面有现代化的合理内核,从而对这一制度在刑事法治中的具体应用和完善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当今中国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容隐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谷志伟 《商》2014,(13):143-143
亲属容隐制度,被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本文拟从我国古今亲属容隐制度发展规律方面着手,探讨它在当代存续的合理性和缺失的弊端,从而得出亲属容隐制度具有被吸纳进我国当代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娟 《商》2013,(15):199-199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的重要组成,中华法制文明的浓厚意蕴和博大精深与古代儒家化的法律及思想密不可分。“引礼入法”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自从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又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期间儒学与法律的联系更为紧密,达到礼、律并重的程度。盛唐《唐律》的颁布成为礼法合一的标志,儒家思想也成为封建王朝法律的主导思想。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在后世封建法制的立法、司法领域里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文章通过介绍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进程。分析儒家化法律的特征,最后阐述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立法和司法的影响,提出相关看法供诸位学者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务回避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崇尚“亲戚”的古代中国,其长期存在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古代中国的公务回避制度亦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回避制度的主要渊源。笔者通过对其产生和发展,及《公务员法》中回避规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郭静 《商》2014,(35):90-90
孔子“无讼”思想对古代法律产生深远影响,使得民众产生了耻讼、厌讼、惧讼的思想,法律意识淡薄。然而,福建厦门在建设“无讼社区”,福建厦门中级法院和市综治办于2012年联合下发《在全市深入开展“无讼社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5年内。将全市50%的社区建成“无讼社区”。“无讼社区”的建设是对孔子“无讼”思想的迎合。一旦实施的效果不好会伤害民众的法感情。  相似文献   

7.
程衡 《商》2014,(25):180-180
儒家法律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适应中国专制集权需要和特定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产生、变迁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源于中国古代,影响日、韩,远播欧美的“亲亲相隐”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民主国家立法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中国当代法律抛弃了这一制度,违背了基本的人文精神,在司法实践中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不论对现实还是未来、对司法过程还是社会关系都已经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不良后果。因此,确立更具人文精神的法律制度至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9.
黄冬梅 《消费导刊》2012,(9):190-190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于证人作证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一般案件中近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这一条款的通过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大力提倡的“大义灭亲”司法政策的颠覆。“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封建刑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合理性。在当今的法制建设中,应重审民族法制历史,取其精华,以利于当代法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赎刑制度考     
古代赎刑是一种以刑种为基础,以钱物或劳役的折抵刑罚的换刑制度,在本质上是剥削阶级社会法律制度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完善到取消的过程。对古代赎刑加以批判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立健全罚金刑制度。有限制地借鉴恢复使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真正在全社会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执法从严,违法必究观念。  相似文献   

11.
《商》2015,(15)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法律制度,儒家宣扬的德治、礼治思想,有其赞赏之处,但也存在着思想的弊端。本文探讨了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的关系,放眼当代,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曳东亮 《商》2014,(32):209+170-209
一、亲亲相隐与我国刑法的现状亲亲相隐制度又称亲属容隐、亲属相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或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在追诉犯罪中,罪犯亲属没有作证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以下三点:其一,亲属之间有权相隐,如拒绝作证,且不构成犯罪;其二,没有相隐的亲属要被判有罪;其三,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案情影响重大的不能相隐。"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一直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千年海关     
我国海关历史悠久。关于中国海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有“殷商说”、“西周说”、“战国说”、“唐朝说”、“清朝说”等近10种说法,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围绕着海关管理起步的背景及海关管理论的产生或发展而开展论证的。海关的产生必须以国家的建立为提前。而海关生产后的运作必然以制度的建立为基础。笔从海关制度的起源角度分析,赞同“西周说”。因为夏商、西南时期的古代中国虽然都是一个完  相似文献   

14.
于渼倩 《商》2013,(20):330-330
一、中国古代“礼”的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国古代的法律的根本思想就是“礼法结合”。充分认识“礼”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我国古代法制史的必要条件。法律的出现是国家政权的出现后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存在的,我国的法制史也就同早期夏、商政权的建立而开始。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李振良 《消费导刊》2011,(12):125-127
源于中国古代,影响日、韩,远播欧美的“亲亲相隐”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民主国家立法的一条基本原则,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不仅合乎人性而且合乎情理。而中国当代法律抛弃了这一制度,违背了基本的人伦精神,在司法实践中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不论对现实还是未来、对司法过程还是社会关系都已经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不良后果。因此,确立并限制“亲亲相隐”制度至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6.
刘乾坤 《商》2014,(52):256-257
“刑起于兵”作为中国古代法制文明起源的途径而言,是一种影响比较深远的观点.“刑起于兵”在中国古代与部落战争密不可分,其源于战争或军事行动的需求.而后这种自战争中产生的法被加以改造适用于战后及平日,就渐变成为普通法律.探讨“刑起于兵”这一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研究其起源的途径,成因和发展,对于正确认识我们今天的法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晓慧 《消费导刊》2013,(6):183-183
论文具体阐述法律视域下“小产权房”的内涵、相关法律规定及产生的原因,又简述了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完善集体土地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我国住房制度》分门别类地舻小产权房,进行合理化运作等意见。  相似文献   

18.
张晓晨 《商场现代化》2006,(15):270-271
中国古代社会在选拔官吏的制度方面,体现了统治者的用人思想,其“选贤任能”方面的基本思路,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现代企业在用人理念上,鲜明的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古代用人思想和现代企业用人理念之间,仍然有可供思考的空间,从而,现代企业仍然可以从古代用人思想中吸收有用的养分。  相似文献   

19.
公共关系活动的职业化,公共关系思想的理论化,只是近百年的事情,但是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准公共关系”活动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虽然就其性质来讲,它只是一种类似于公共关系的“准公关”;就其历史归属来讲,它也只能是公共关系前史或“前公共关系”,但“正是人类早期的‘准公共关系’,为现代公共关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0.
薄洋 《商》2014,(12):164-164
作为我国古代刑事司法领域中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保辜制度是儒家“德主刑辅”、“先教后诛”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缓和刑事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保障被害人权益、减少社会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中,笔者从保辜制度的内涵出发,阐述其在古代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并对其现代启示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