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菁菁 《市场周刊》2020,(20):0051-0051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许多中国企业为了达到想要的规模效应,他们选择了海外并购的方式,并且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虽然整体的结果是好的,但由于海外并购存在很大的风险,有些海外并购还是会失败。因此,为了提高并购的成功率,让我国企业能在国际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要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步伐加快。其中,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实现跨国经营的案例越来越多。在这些海外并购案例中,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是通过并购获得国外知名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打入国际主流市场,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然而,在海外并购交易完成后,能否达到这些战略目标,还取决于后期品牌的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技术协同效应的发挥。有鉴于此,本文将以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称“吉利控股”)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以下称“沃尔沃汽车”)为例,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途径,重点检验并购后战略目标实现状况,为今后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侯中阁 《品牌》2014,(8):33-3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努力发展对外经济,中国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强烈的冲击,中国企业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投资中,掀起海外并购的高潮。但同时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我们的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不仅要明确海外并购的意义,同时,我们有更多资源的政府也要给予我们的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使我们的企业在当今复杂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让中国的海外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谢庆 《浙商》2012,(13):54-55
美国经济的衰退和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较好的机会,作为中国民营力量领军群体的浙商大动作不断,占中国民企前十位并购案中一半以上。6月7日下午,以“全球变局、国际机遇”为主题的“2012浙商海外并购”论坛在杭州举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战略性海外并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竞技场”,战略性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企业成长驱动、国家资源战略驱动和全球竞争压力驱动是中国企业积极开展战略性海外并购的三个主要动机。中国企业战略性海外并购的特点是重视长期战略利益、大规模借助了外部融资、把握时机逢低吸纳和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变。短期盈利能力、全球业务整合、适应国际法律规范的挑战是中国企业战略性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采用1997~2014年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税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对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与中国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另外,较高的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东道国(地区)的被选概率。  相似文献   

7.
沈晓琳  胡忻 《浙商》2011,(22):48-48
在去年10月召开的2010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高峰论坛上,《浙商》杂志发布了“2010浙商海外并购十大案例”榜单。一年过后,这些被并购企业有何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紧密联系,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的趋势将必然转变为资本净输出。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自2006年以来多以失败告终,研究美国对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将对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其他企业在当前的贸易摩擦背景及逆全球化思潮下的在美并购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小娟 《商》2013,(15):63-63
本文针时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断增长的事实,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着三大风险:文化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金融风险,并根据中国企业并购的案例,提出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强风险管理,健全保险机制,企业做好内部管理应对跨国并购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本无可厚非,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并购“好吃未必好消化”,并购谁、怎样并购等细节和技术问题,中国企业心中没数。日韩海外并购教训不得不汲取。其实,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心急不得。  相似文献   

11.
法律服务助企业“航行”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30多年间经历了3次并购“热潮”.最早的企业并购发生在1984年,正值全球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来袭.由于当时中国企业并购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企业并购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寥寥可数.一路走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并不顺利,无论是中企“海外”并购失败还是印着“中国制造”的产...  相似文献   

12.
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看中国的海外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和金额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开拓国际市场。最近,中国民营轿车企业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企业今年的最大收购。本文将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分析开始,谈谈现阶段众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动因、所面临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充分利用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及丰富的海外资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可是,全球环境的巨大复杂性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都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实施造成不小的阻碍。本文概述了当下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海外并购带来的主要优势,分析了国内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的原因,总结了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壮大的趋势。本文通过选取经济自由度指数作为主要变量,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05-2021年海外并购案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经济自由度与企业并购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自由度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以2013年作为分界线,结果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会进一步加强这种正向影响;接着对经济自由度分指标回归发现,产权保护、投资自由、反腐程度等指标会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产生直接作用,而财政自由、政府支出、商业自由、金融自由等指标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并且因各个国家发展情况不同存在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个海外并购的时代 在泡沫经济破灭和大公司财务丑闻的双重打击下,全球经济在2002年陷入紧缩的泥潭。但是,在此形势下中国经济却“独树一帜,出人意料”,在投资和外贸两个车轮的推动下,很快走出了颓势,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亮点。 美国第五次并购浪潮悄然退去,全球跨国并购大幅度下降。在中国,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协助企业“走出去”提供许多更加宽松的政策的前提下,却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  相似文献   

16.
在很长的时间里,当代中国人对“外商”和“外资”一直抱有热切的期望。然而海外资本越来越多的“抢逼围”式的行业并购攻势,引发了“善意或者恶意”的审慎揣测和群体忧虑。 对于监管者和企业界,如何改善并提高鉴别国际投资的能力?接踵而至的海外资本来源于何处?它们在中国的并购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什么?海外资本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并购机会和并购风险? 本期商业思想家论坛邀请投行专家、企业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巍 《北方经贸》2006,(8):23-25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如今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表现为“海外并购”的形式,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存在着一些问题。事实证明企业并购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源因素,而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不乐观。虽然中国人力资源的总量多,但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困难。要想缩小中国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中国企业则要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企业并购后人员的整合及并购企业双方的文化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中,已少不了京东方的名字。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可以算做中国企业的成功。不过,中国企业和市场中本身存在的问题,远不只“并 购”简单地拼凑  相似文献   

19.
罗飞 《新财富》2003,(6):95-96
巴菲特运筹帐幄并购即将放马海外的“可口可乐”,“汇丰”驰骋千里并购海外数十家银行……近百年来一些大型成熟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壮大自己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关注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并购的同时,我们也要对中国企业开始的海外并购给予关注.本文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