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孝道文化的时代演进及其老年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有关生育、供养、齐家、治国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认为“孝”的内涵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新的历史演进 ,即生育继嗣思想日趋弱化 ;供养内容出现“物退心进”趋势 ;治国齐家的作用有本质改变。新孝道文化的确立 ,将为老年人实现社会共享、体现社会价值提供理论的支持体系 ,为建设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口健康发展的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武 《新财富》2006,(12):34-37
在没有发达金融业的农业社会里,“养子防老”是最主要的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今天,在收入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人们没必要靠传统的家庭结构来规避未来风险和养老需要,社会结构转型、文化变迁以及不断深化的城市化也逼迫人们减少甚至放弃对儒家“孝道”文化的依赖,转而依靠正式的保险与其他金融证券市场获得经济保障。因此,下一步的经济发展重点必然是金融业,一种基于金融市场与法治的体系将取代传统家庭加儒家文化的社会体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转型期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和亲情赡养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国家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部分条款的修订内容,从社会伦理上角度看,本质是用法律保障子女对父母尽孝的社会道德,维护儒家传统的家文化价值观和孝道文化.从经济学视角上看,传统家庭兼具有经济功能和亲情功能,现代家庭中经济功能衰退后亲情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倡导子女行孝、弘扬孝道文化仅通过法律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经济手段.政府应设计一套包括住房、税收、补贴、社保在内的经济机制激励公民行孝、企业支持行孝.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工作已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对象从单纯的护理“病人”扩展到“健康人护理工作范囤”,也从治疗扩展到“预防”“保健”,为病人服务将不断走向家庭和社会。在对老年人心理护理中要求做到:摸清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环境优美、饮食护理、精神与神经的护理,休息与运动。  相似文献   

5.
《商》2016,(15)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中国,养老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大部分老年人在农村,而家庭养老仍是农村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本文首先探讨了一下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三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了问题的成因——家庭中代际倾斜严重,"孝道"淡漠,家庭养老负担加重;根据这些问题成因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老年人的物质养老基本得以保障,但精神养老需求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出现诸多社会问题。考察蚌埠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现状后,发现存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两极分化以及家庭精神养老载体功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老年人精神养老自养能力弱、传统孝道文化作用衰落、社区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与团队等因素。唯有通过提高老年人精神自养意识与能力,督促子女关注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精神养老以及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的途径,才能更好的提升老年人的精神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7.
儒家重要经典《孝经》详尽地记载了关于孝道的思想和言论,内容涉及孝道在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地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五等之孝”及孝道的基本原则、孝治思想等。《孝经》中将孝奉为德之本,要求子女诚心诚意孝敬父母,在父母年迈、困难时竭尽孝心,这些合理内核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但对于其中存在的“天地神灵”、“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思想,“三日而食”、“服三年之丧”的陈腐观念,人分五等的等级观念,“事君”、“忠君”的专制主义思想等封建性的糟粕要予以批判和抛弃。  相似文献   

8.
邢中先  王建婷 《品牌》2014,(12):206-20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孝道"对构成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孝道也烙印下了时代的痕迹,对大学生进行的孝道教育,对他们以后成功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孝道存在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孝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措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9.
高琛  周贤君 《商》2014,(5):272-273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湖南省4所高校759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孝道意识较强,行孝行为也令人欣慰,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孝道观念存在偏差。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的自身特征也决定其孝道意识的强弱,在性别、经济背景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上不同的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校应该加强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10.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养老生活质量是积极老龄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独居老年人养老是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空巢化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CLHLS数据,运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交往与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剖析独居老年人社会交往的网络结构、类型与特点以及城乡、性别等差异。研究发现:独居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好,交往格局以传统亲缘为核心,依次向友缘等圈层扩展;邻居、朋友等关系网络成为重要支持力量,也成为链接和贯通传统家庭血亲资源与社会资本的中介。独居老年人可以依赖友缘社会网络实现“抱团养老”;应在夯实传统社会网络基础性功能的同时,拓展各类网络资源,动态优化网络间的互动机制,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有关生育、供养、齐家、治国等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孝"的内涵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新的历史演进,即生育继嗣思想日趋弱化;供养内容出现"物退心进"趋势;治国齐家的作用有本质改变.新孝道文化的确立,将为老年人实现社会共享、体现社会价值提供理论的支持体系,为建设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口健康发展的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刘志明 《消费导刊》2012,(8):119-119
古人说的好:“百善孝为先”,传统孝道的核心是一个“善”字。要求我们善待老人,善待长辈,强调幼敬老,下尊上,晚辈孝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使老人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今天离退休管理的服务工作实际上就是贯彻落实国家离退休政策的执行者。说白了就是我们要代替党和国家为这些曾为国家和企业做出过贡献的老同志尽一份孝心。因此这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把党和国家,把组织上对老同志的关怀传达落实到每一名退休职工,使他们在政治生活上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意的改善,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且还要用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孝道去孝敬和尊重他们,使他们后半生中得到慰藉和快乐。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家庭和谐,企业发展,离退休职工颐养天年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孝道一直都是我国道德意识形态的基石,每个时期,朝代都会涌现出顺应该时代文化,特征的著作来咏颂和发扬其精神和意义,比如秦汉便有《孝经》,清代《弟子规》等.其作为一种为人的天性和最基本的品德,不分国籍,地域,信仰而为众人传承和发扬,它不是一种构想,而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在漫长动荡不堪的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挫败和“左”“右”摇摆不定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渐渐出现了断层.本文以历史为依托,现实作为基础,着重从传统孝道的内涵着手,讨论了孝道在不同历史环境之下对当下社会的影响,同时本身又是如何被当下的社会所改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重建我国传统孝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9):87-88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显著表现之一。孝道教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青少年的孝道观念缺失愈加严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市老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虽然在国外比较多,但是,北京市的“异地养老”市场并没有完全成熟,这里既有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老年人个体、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挖掘城市“异地养老”市场,既需要大力宣传,逐步改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需要各地加强特色服务建设,并不断完善政策.  相似文献   

16.
郭廓 《致富时代》2011,(5):34-3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老百姓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对于在贫困边远农村的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人”,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以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为主体,具体阐述如何有效的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李金强  张晓 《消费导刊》2011,(15):98-99
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年人的生活面貌及精神状态已经有很大的改观。无论“衣、食、住、行”,老年人生活的更加洒脱和时尚。说到“衣”,现在老年人对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时尚快餐化的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时尚的步伐也更加矫健。本文将从社会学、心理学、服饰美学等方面展开对影响老年人着装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生理学、审美角度等对老年人的着装做出建设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叙述了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状况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积极地倡导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保障、专业人员服务为依托的养老机制,主要采取加强"孝道"教育,增强法律规范,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体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来改进我国现在的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居家养老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飞燕 《江苏商论》2006,(12):152-153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原有的养老功能面临挑战。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众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该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蒯会敏 《商》2014,(40):63-63
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需求多元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使得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需求。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部分地市对于以房养老制度试点的实证考察,并通过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以房养老”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总结相关经验与教训,旨在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房养老制度,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