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颖 《山西农经》2022,(17):150-152+179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对农业科技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有赖于农业文化的繁荣,同时农业科技给农耕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既共荣共存、互为表里,又相互制约、相互融通。我国现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协同融合、互通共荣的核心环节和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基于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生态逻辑;其次,分析了农耕文化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最后,从农耕文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及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公布了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及茶文化系统等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遗产。茶源于中国,茉莉源于西方,茉莉花茶是两千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正农业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延伸。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森林时期和渔猎时期、农耕时期,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文化。大农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等五业,农业文化涵盖了森林文化、畜牧文化、渔业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几个方面。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工作,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  相似文献   

6.
朝鲜族农民在水稻种植及农耕文化的创新中一直是佼佼者,朝鲜族农民不仅有优秀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还具有优良的水稻籽种。从迁居东北到改写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改变了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提高了东北水稻种植水平,使东北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六大稻区"之一,更有"五常大米"闻名于世。朝鲜族农民在稻作农耕中起了重要作用,促使朝鲜族自身农耕文化深受世界关注。研究了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及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七夕节妇孺皆知。它不但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的民间习俗。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文学作品,通过对与七夕节俗相关的牵牛织女的形象特征以及七夕风俗的主要内容:妇女呈瓜果乞巧、穿针乞巧、浮针乞巧、蛛网卜巧、庆贺牛生日、望云(天河)卜丰歉或谷价高低等习俗的分析、论述,挖掘其蕴含的农耕文化遗存,以期让读者更深地了解我国早期农业发展历史,更深地、全方位地了解我国经久不衰的七夕节俗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8.
研究农户农业代际传承意愿对延续乡村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新疆农村地区实地入户为基础,讨论农户农业代际传承意愿形成机理和发生机制,分析了农地流转行为、要素配置和农地产权稳定性与农户农业代际传承意愿产生的关系。为增强农户农业代际传承意愿,应对延续乡村农耕文化的艰巨任务,本文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杨华 《农业经济》2015,(4):24-25
我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增长促使了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攀升,进而带动以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产品为主的体验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阐述了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内涵及其意义;从原生态农耕旅游品牌文化价值挖掘问题、旅游品牌运营问题及旅游产品开发问题等角度揭示制约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的障碍所在;给出拓展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新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运营模式及开发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等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上海农村经济》2012,(12):31-33,5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又往往反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互推动。廊下镇在"举农业旗、走旅游路、唱文化戏、打廊下牌"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的引领下,下功夫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创新和发展农耕文化,使廊下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潮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基本乡村旅游资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及选择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目的等。[结果]潮州市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及梯田等类型,且绝大部分游客对目前潮州体验式乡村旅游持满意态度,34.1%的游客选择体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是为了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27.7%的游客选择农耕文化旅游是为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但目前潮州特有的茶文化和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结论]利用农耕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有品位的身心体验,增强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同时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保证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业不仅是人类基本的生产内容,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生活内容,农业文化直接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情感思想、艺术审美和价值观念之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方游牧地区以及南方低海地区各自孕育出的稻作文化、粟作文化、游牧文化及渔猎文化,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有机整体,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历史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农业文化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正如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指出的“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演进中,农民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形成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勤劳协作”“革故鼎新”的思想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具有“育农”和“乐农”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培养人才、加大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等措施发挥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业起源于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草地畜牧业时代。以籽粒生产为主导的神农时代相继发生。其间应存在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长短,因地域特点而异。伏羲时代不仅体现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它还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时空特征的地理历史现象。过去把神农氏作为华夏农业起源的象征,是囿于‘辟土殖谷日农’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偏见,不仅抹煞了整个伏羲代表的历史阶段,也割裂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式,终于泛化为单一籽粒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单一农业系统,使土地利用偏颇,文化多样性受损,最终导致了生态、生产两败俱伤,形成举国为之忧虑的“三农问题”。农业的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遵循一定规律而发展的多阶段的农业化过程。目前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逐步从单一谷物生产的华夏农耕文化的弊端,领悟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无疑是我国农业向生态系统的回归,在我国农业中出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脉,在新时期开发利用好农业文化资源,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对于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我国农业文明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中一直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国际史学界所公认的。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1987年发表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探讨了公元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对策探讨谭晶荣一、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客观要求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由政治"冷战"转变为经济"热战",并且继续持续八十年代的特证;不平衡性及多极化同时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态式给中国经济发展以良好契机。面对世界经济强有力的竞争大局,...  相似文献   

18.
<正>【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在该系统中,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地处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3000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作为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的文化形态,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宁波滕头村以生态文化为指导,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实现了农村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协调发展.滕头村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