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志对古钱的铸地及钱局规模少有记载,因之古钱学有一些问题难以解答.就广西而言,如唐代开元通宝背"桂"字钱,五代十国南汉乾亨重背"邕"字铅钱,明代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桂"字钱等,其铸地在哪里?钱局规模怎样?铸额多少?尚难得到确切答案.  相似文献   

2.
公元925年闽王审知卒,其子延翰、延钧相继立。延钧立未久,即称帝建元,国号闽。闽国的政权王审知统治近三十年,所铸货币有铜、铁、铅钱大小两种,钱文“开元通宝”。大铜钱背穿上巨星,铅、铁大钱或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及穿上星者。  相似文献   

3.
<正>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系闽国,彼时曾以“开元通宝”为面文,铸铅钱行使。此类铅钱,通称“闽开元铅钱”,其版别有多少?以往宥于资材,认为只有三种:小平铅钱二种,面文隶书仿会昌开元,背穿上“福”、“闽”:大铅钱一种,面文隶体兼楷意,背穿上“闽”下仰月。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兴起,陆续出土了大批闽开元铅钱,其版别之多,叹为观止,其中新发现的版别有:  相似文献   

4.
一、有关中国铅钱及越南铅锌钱的基本概况研究越南古代铅锌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中国的铅钱。因为越南古钱和中国古钱关系密切,经常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国的铅钱始于何时?由于史料不足,至今仍难以定论。有考古资料表明,在汉代就有“大泉五十”铅钱;最近,又有广东甘曙光报道发现秦“半两”铅质大钱,该币直径4.5厘米,重37克;也有考古资料表明,在唐武宗(公元841年)时期的窖藏钱币中就发现了有少量的铅质开元通宝。但目前在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可的铸行铅钱作流通货币,应该是公元909—924年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审知。  相似文献   

5.
"成泰通宝""十文"铜钱,是越南阮朝后期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年间(公元1900-1906年)所铸.成泰帝阮福昭在成泰元年(公元1890年)就开始铸造"成泰通宝"小平钱,大版别有光背和背文"十文"两种.这种小平钱的钱体一般都比较小,重量也轻,其钱文书法则继承了"嗣德通宝"和"同庆通宝"小平钱的遗风.到成泰后期,我国香港开始铸造"当十"铜元,清政府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省首次铸造了"十文"铜元.所以越南成泰通宝"十文"钱,就是在香港铸造"当十文"和清政府铸造"十文"铜元的影响下而按"同庆通宝""当十文"铜钱大样而铸造的.成泰通宝"十文"钱,一般都比香港所铸"当十文"和清政府所铸"十文"铜元要小要轻,与"同庆通宝""当十"钱的钱径和重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北宋哲宗元年间铸过小  相似文献   

7.
民国重宝当十钱最早披露于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据《上海钱币通讯》第40期徐渊、徐晓岳的《“民国重宝”背直读“当十”钱》文章介绍,现存世多见的民国通宝当十和民国通宝背东川小钱都是民国初年时云南东川矿业公司所铸,系就地取滇铜提炼浇铸而成,作为该公司发放工资之用。从现今实物出土来看,民国重宝当十钱多发现于云南地区,其他地方基本未见,由此可证民国重宝钱是在云南一带铸造流通使用。结合另两种同铸于云南一带民国通宝钱的特征和铸地、铸期来分析考证,笔者以为民国重宝钱也是云南东川矿业公司的铸币。其铸期应非常短暂,故存世十分…  相似文献   

8.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隋帝,建立唐朝,自称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朝旧钱。从《旧唐书·高祖记》载:"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青铜所铸,青铜成份为铜锡合金,但从开元成份定性可知,开元是用铅锡青铜铸成,铅多锡少,为铅锡铜三元合金。北京毛振伟先生对二枚开  相似文献   

9.
本人集到一枚揩书至正通宝钱,径2.4厘米,重2.6克,翠绿入骨,从字体、颜色、声音来看,属真品无疑。元朝前身是蒙古国,初建于1206年,忽必烈至元8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元朝以发行纸钞为主,虽各朝都铸过铜钱,但数量甚少。改国号前后,所铸小平铜钱,多为光背,有少量星月纹,至元通宝背“王”者罕见。顺帝至正10年(1350年)铸造至正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背蒙文地支纪年,或蒙文纪值、蒙汉文纪年纪值三种。笔者查阅现代多种钱币专著和钱币目录,几乎没有涉及光背至正通宝小平钱的论述,更未见相关图拓。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  相似文献   

10.
北宋神宗赵顼于公元1067年即帝位,次年(1068年)改年号熙宁,熙宁年号延用十年之久,直至1078年改元元丰。神宗熙宁年间铸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铜钱,同时还铸有熙宁通宝铁钱。熙宁元宝为小平铜钱,钱文有真书和篆书,版别较多。熙宁重宝铜钱,初为折十,后改为折二,钱文亦有真、篆二体,版别亦多。笔者集有一枚背四出文的熙宁元宝,该钱钱文真书旋读,钱径24.4、穿宽6.6、郭厚1.3毫米,重量3.8克,钱背穿之四角作四出之势(图1)。熙宁元宝中又有一种背穿上“衡”字者,为衡阳熙宁监所铸,但其“衡”字多不清晰,有时被人误认为“卫”字,皆为铸造不清所致。该…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我在中山北街-建筑工地上购得一串古钱币,约有110余枚.这串钱币大部分是北宋钱,有少量的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还有三枚西夏"天盛元宝".另有一枚很怪的钱币,形似小平钱,直径25mm;穿5mm;厚1.3mm;重3.5g.正面上下直读"忽雷",右左读"驳马",背面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品像一般(见图).对这枚钱的含意我一直不清楚,后我去请教我区著名考古学家牛达生教授和我区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志超先生,经多方查证,已知"忽雷驳"为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叔宝)的战马名,"忽雷驳马"钱应是一枚"马钱".  相似文献   

12.
许昌出土的唐代“乾封泉宝”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喻战勇 《西安金融》2003,(12):61-62
乾封泉宝铸于乾封元年(666年)夏四月,高宗李治登泰山“封禅”之后,以“乾封”年号铸钱,钱文环读,与开元通宝钱同时并用,乾封泉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8个月后,即乾封二年(667年)正月,李治下诏:“高祖拨乱反正,爰创轨模。太宗立极承天,无所改作。今废旧造新,恐乖先旨。其开元通宝、宜依旧施行,为万代之法,乾封新铸钱之钱,令同储纳,更不须铸。”由于此钱是虚值钱,重量和开元钱相差无几,而此钱每文却当开元钱十文。两钱并行,商贾百姓为避免在兑换新钱时蒙受巨大损失,纷纷拒用。先后铸行仅七个多月就遭废止,存世不多,此钱以往中原地区很少见到,仅…  相似文献   

13.
2000年7月中旬,百色市百色镇利元村村民陆某家中偶然出土了一枚清代钱币,该钱正面钱文为"咸丰重宝"四字,楷书直读;钱背也铸有钱文,左右为满文"( )"两字,汉语意为"宝泉";上下则为汉文"当五十"三字,亦为楷书直读;钱币直径为45mm,穿径为8mm,廓厚4mm,重量约为41g.此钱出土时遍体青翠,锈迹入骨,字体端正,形制规整,制作较为精美,确为开门见山的真品.咸丰为清朝第八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执政时期所使用的年号(公元1851-1861年),故此钱当属咸丰年间户部宝泉局所铸造之当五十大钱.  相似文献   

14.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图1),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5.
一、乾隆通宝中的异体钱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所铸制钱,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双局开铸;多用黄铜、青铜浇铸.面文为"乾隆通宝"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年间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钱体大小厚薄不一,文字笔画位置多变,一般直径2.2-2.5厘米,重约2.4-4.8克.少数钱背可见星号或汉字;在乾隆通宝中,"隆"字异书钱为其他钱币少见.笔者收藏的乾隆通宝实物中,就有隆字的异体字五种之多.  相似文献   

16.
篆书开元通宝钱为五代南唐中主元宗李璟时铸。陶岳《货泉录》中记有:“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但见铜钱,其钱如图。钱径25.0毫米,钱穿7毫米,钱厚1.0毫米,钱重3.5克。边廓宽阔工整,制作精好。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有文质彬  相似文献   

17.
天津有个义和团纪念馆,馆内珍藏着三枚"义和团团钱".该钱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古铜钱相似,只是在字样铸造上透射出特别的标志,特别是其中有一枚铜钱,在正面方孔的周围铸有楷书的"替天行道"四字,背面铸有"保清灭洋"四字,而且在"清"字两边铸有"庚子"二字.因为当年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时日不长,不可能铸造大批钱币,所以这三枚钱币就显得极其稀罕,也极其珍贵.  相似文献   

18.
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诏令铸开元通宝背文钱,背字凡20余种,除昌为年号外(下文不讨论昌字),其他情况众说不一.基于此,笔者拟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开元通宝钱制的产生及意义唐承隋制,货币制度以钱帛为主,金银有时也用作货币支付。唐初,结束五铢钱制,如行通宝钱,历史1300余年,我国货币形制步入通宝钱制时期。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隋钱,效法西汉五铢,铸“开元通宝”, 取代五铢钱制,发展成新的钱币体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影响很大。主要意义有:(1)再次肯定钱币形制为外圆内方,肉好背有周廓。钱径2.4cm,币材为铜,重约4克。该钱式为以后历代王朝铸币的标准。(2)结束了以重量为钱币的  相似文献   

20.
开元通宝的产生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钊 《西安金融》2003,(11):60-61
中国古代货币有几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青铜仿贝的产生,它标志着中国丰富的铜资源成为铸造货币的主要原料。第二次是秦始皇统一币制,它确立了外圆内方的中国货币形式和面文记重的形制。第三次当属开元通宝的铸行和使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铜钱。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