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博作为一个新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欢迎,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微博正在成为社会化媒体中用户活跃度高,即时性强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平台。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的传播特征和独特的影响来增强微博客的新闻传播力,而在“微动力”的推动下新媒体时代的政界、商界以及传统媒体也借势微博产生了更多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何苗 《中国报业》2012,(16):49-51
当今新闻和传播学术界,微博是不是一种新闻形态、能否成为公民新闻传播的有效模式等问题,都在研究之中,并且在逐步深入。博客自诞生以来,公民新闻便开始频繁地进入公众的视野。由于微博是一种天然的适合突发事件新闻信息传播的媒体,所以微博信息传播又使公民新闻得到了新的发展。当代微博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一个契机。微博具有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天然优势。  相似文献   

3.
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日,几大门户网站都正大力布局微博,微博不仅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方式,还成为了一种在很多方面优于现有媒体的新闻发布工具。微博为人们更快捷便利沟通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同时也创造了重要的新闻源和全新的新闻形式。传统媒体通过与微博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自身的新闻源和加速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国内大型互联网门户亦可通过结合微博优化自己的新闻网,吸引更多的网友关注新闻事件,对话题进行互动探讨,增加新闻流量。结合微博的发展现状,对微博的传播优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微博之于新闻传播的意义,可以看出,微博之于新闻传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传媒已进入了个人媒体阶段的全民发声时代,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接收者基本一体化,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即将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将以全新的方式实时接收新闻、参与新闻;诸多能够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的媒体资源的集合形成了云媒体;人们将再一次面对新闻资讯的大爆发,新闻传播将真正进入实时报道和实时反馈的时代。本文将探讨在微博时代人们将如何参与其中、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面对云媒体新闻传播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宗诚 《中国广告》2010,(12):112-115
手机报作为第五媒体,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向主流、成熟的大众媒体,具备了成为广告媒体的价值潜力。手机报广告的特殊性决定了手机报广告模式需要进行不断创新。本文在分析手机报广告传播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手机报广告模式的三个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宋健 《中国报业》2009,(8):46-49
3G时代的到来使手机成为集通讯与信息传播功能于一身的多媒体信息终端,手机媒体化倾向也逐渐清晰。可以预料,在3G手机普及之后,手机媒体将成为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快捷性、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手机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也使手机报的表现形式及实现方式更加丰富。技术瓶颈的一一打破,让手机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报,依托3G技术的手机报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7.
周妍 《中国报业》2014,(18):48-49
在自媒体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对传统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挑战,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革新。本文以夺刀少年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微博的特征及传播模式,多角度分析微博对新闻传播的重要价值,提出了借助微博的优势价值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和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微博的兴起,被传媒界誉为传播渠道的新革命,微博作为公民媒体、自媒体的随机灵活,其碎片化传播的即兴便捷,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最佳选择。在微博传播  相似文献   

9.
一、手机报基本状况 (一)何为手机报 手机报是利用现代无线通讯技术,通过无线网络为订阅用户提供综合的新闻资讯服务和不同类别的专业新闻资讯服务,手机为其基本终端载体。通俗地讲,手机报就是在手机上阅读资讯信息。对于报业来说,手机报是指把报纸上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用户通过手机阅读当天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而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手机报是一项增值业务,特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样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联手媒体,通过手机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类新闻或资讯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同样可以迅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闻传播时代随之而来,即“泛传播”时代。特别是随着手机智能终端日新月异,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突飞猛进,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变革造成新闻受众的大面积分流,大有压倒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1.
自产生之初,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就开始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影响着报业生产结构和方式的变化。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思路,报业布局"两微一端"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微博的兴起,被传媒界誉为“传播渠道的新革命”,微博作为“公民媒体”、“自媒体”的随机灵活,其“碎片化”传播的即兴便捷,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最佳选择。在微博传播中,人们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博友们“织围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心声,宣泄情绪。  相似文献   

13.
《商》2015,(51)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体的传播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发展到数字化新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随后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媒体,每发布一个信息,就会成为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一部分。媒体逐渐变的个性化、个人化和言论自由化,微博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不仅是对社会,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推动。因此政务微博成为搭建政府机构与公民参政、议政、问政的网络交流信息平台。目的在于发布信息,收集民意,通过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更好的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文章主要从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4.
艾勇 《中国广告》2012,(2):68-69
涉"微"营销的崛起,说明微博正在开启广告人的营销智慧,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营销之门,并激励他们不停地创新营销。如果我们将"广告人"定义为"从事过广告业务的人员",那么中国广告人则可以"亿"计算。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因为会主动传播一些广告讯息,已经成为广告传播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15.
报业热点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信息的接收终端日益增多,近年来手机报的大发展便是一例。但是,手机报的一拥而上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惑:谁能办手机报?手机报应该传播些什么内容?怎样对手机报业务进行管理?让人感到高兴的是,贵州省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贵州省手机报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16.
姜莞荻  王延丽 《商》2014,(25):172-172
在社交化媒体环境中,网络新闻也凭借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的优势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社交媒体尚不成熟,以社交媒体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新闻传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以微博中的网络新闻传播为例,从微博中的新闻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向、监管机制等方面分析一下其发展现状的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左谦茹 《商》2014,(16):121-121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媒体市场的传播形态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微博以其具有即时、互动、快速等传播优势进入人们视野并博得大家喜爱。微博进军媒介市场引起整了个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媒体的重视,电视与微博交融也似乎成为了电视媒体不得不走的路。本文主要从微博与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的现状分析,他们的发展趋势状况分析以及解决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去探讨电视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的变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加大了推进媒体融合和转型发展的力度。目前,集团已形成纸媒、网站、手机报、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户外屏等六大传播平台,初步构成了多介质、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格局。为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于2015年7月底组建了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融创区”),为全方位、深层次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想要成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公民记者’吗?拿出手机,下载‘我报道’客户端,发送图片、视频或文字——就这么简单。"2013年6月17日,新华社正式推出"我报道"手机客户端,鼓励公民记者从新闻现场报料。有着8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通讯社,为公民新闻提供官方传播平台,将"草根声音"融入专业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公民新闻是指公民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将所闻、所见、所感,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传送给大众,在一定范围内完成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1)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的爆炸性发展,被认为web2.0典型代表的微博已经逐渐让步于微信、移动APP等移动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人都成为媒体",成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媒体公关一直与营销思维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过程呈现出新的交互性、个性化、社交化等特点。企业对公关营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选择运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公关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