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县级“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基础,而分类的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及归并土地利用的各项功能。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生用地"两级续分分类体系。研究结果: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将县域土地划分为17个类型,提出了"三生用地"的数量结构与组合结构两种分类表达范式。以南安市丰州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研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8.94%、19.07%、77.29%,涵盖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6种用地组合模式。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一致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的沿江地带,而与生态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互补性且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吻合度较高,说明所建构的分类体系与表达范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法:"绝对面—相对面"辨识体系、生态位测度、线性规划等模型的应用等。研究结果:(1)靠近生态"扩张源"及城市边缘的低效建设用地,应优先再开发为生态功能用地以形成局部生态屏障;(2)均衡后,从中心至边缘,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功能的布局形式,主要呈现从"开发主导"过渡为"生态主导";(3)依据生态—经济竞合的结果实施再开发,可合理拓宽局部的生态空间,并缩减早期物质空间过渡占据的社会经济功能用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的竞合关系,来调整土地资源的流向,有利于实现局部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物质和生态空间的"重生"与"共生"。  相似文献   

3.
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政治与经济属性平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确定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外延内涵并对其利用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确立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的区分标准,并对三者作对比分析,辨析公益性用地的基本属性。研究结果:(1)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共同属性在于其经济属性,其经济属性虽在降低农业活动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有巨大发挥空间,却因其名称中所包含的"公益性"而产生了市场化要素不得进入的假象,从而处于未开发的状态;(2)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与其他用地的不同属性在于其政治属性,其政治属性在服务土地征收上已得到彰显,却因征收条件的宽泛和征收补偿的缺位而可能沦为纯粹满足征地需求的资源库。研究结论:对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开发与利用不可偏废其一,前者的开发与利用需进一步约束,后者的开发与利用需大胆放开。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空间差异分析:1996-2004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1996 — 2004年变动情况,找出省市区间建设用地的差异类型及原因。研究方法:构建一组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动情况。研究结果:各省市区的综合变动指数差异较大,也有明显的地理差异,且5个类型的省市区个数相差不大。研究结论:受社会经济阶段和可利用地存量的限制,发达省市区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内部转变与欠发达省市区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是否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法律解释分析,立法学分析。研究结果:生态用地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在静态区分方面生态用地应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呈并列关系,生态用地分类的决定性依据为土地资源之社会功能而非自然属性;在动态约束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针对生态用地承受的市场失灵趋势具备动态适应性,能够抑制生态用地流失或侵占其他土地用途类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法》应作出相应的稳健更新,在此过程中应借鉴生态价值定量评估、生态补偿核算方面的技术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试点成果,确保法律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的静态区分和动态约束,并确保法律在更新过程中得到及时优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对甘肃省87个县(区、市)后备建设用地的丰度、质量特征及综合属性进行测度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甘肃省后备建设用地进行类型分区。研究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结果:甘肃省县域后备建设用地的丰度、质量特征及综合属性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性。研究结论:河西走廊平原地区和经济基础雄厚区较好,河东地区一般,甘南高原区最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偏移—份额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偏移份额比在空间上差异巨大;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属于衰退性结构;各地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竞争优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论: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性是由区域经济要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偏移—份额模型将区域空间和建设用地结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一段时期内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配置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利用1999—2008年分省固定资本存量、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建设用地面积统计数据,估计、比较不同生产要素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揭示近年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研究方法:应用空间计量分析、聚类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研究结果:(1)2000—2008年建设用地扩张全局Moran’s I指数达到0.3023,显著高于固定资本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说明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区域间建设用地规模差异持续扩大;(2)空间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需考虑空间变量的影响;(3)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地表现为中部、北部地区低—低集群和东部地区高—高集群。研究结论:(1)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比较优势差异、土地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和以国家计划为主的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是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与固定资本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2)国家应重视土地发展权集中配置可能引发的区域发展过度失衡、局部地区生态压力过大等潜在风险,改进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发需求和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以改善居住环境等措施。研究结论:基于空间句法解析老城区用地空间结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尺度空间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丰县1996-2005年有关建设用地规模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县建设用地变化的总体趋势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建设用地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人口等.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建立建设用地需求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广丰县建设用地需求变化与主导影响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互动机制,可以有效地模拟在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下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pGIS土地勘测定界中分类面积统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数字制图软件和GIS软件的结合,提高绘制土地勘测定界图和统计土地分类面积的效率。研究方法:以宿州市埇桥区项目区P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制图软件CASS和GIS软件MapGIS,研究通过数据转换、空间分析和属性管理实现GIS软件与数字制图软件的结合以及统计土地分类面积。研究结论:利用MapGIS可以轻松地实现土地分类面积的统计,且能很好地管理属性数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用地地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与规划用途产生差异,如何把握规划的实施程度是土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城市地块的真实使用状况。研究采用OSM(Open Street Map),对研究区进行城市地块的划分,形成街区尺度的城市地块。采用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建立了POI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的映射关系,计算了不同类型的POI数据的频数密度和类型比例,形成基于POI的城市地块用地类型识别方法,对研究区的城市地块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识别。识别结果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分类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从泸州市的实证结果看,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地块识别结果与基于地籍数据的城市地块识别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别。地籍数据主要是表针城市地块中不同实体的土地利用状况,两种数据采集的标准和表达的意义都不同,因此造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结论]研究认为,POI点有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和丰富的属性信息,主要是表征城市地块中不同实体的真实使用状况,可以较准确地判定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的城市用地类型,能较为真实反映城市地块的现实使用状况,但也要注意POI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timation of direct damages caused by three flood scenarios with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in the section Făgetul de Sus – Ghimeş – Palanca Pass of Trotuș River, with the aim of highlighting the need of improved land use plans. The damage for three land use classes (residential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and agriculture)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damage curves developed by the European Joint Research Centre (JRC) as well as site specific maximum damage values.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with the help of the ArcMap 10.2 software and FloodRisk tool from QGIS software. Furthermore, the flood risk was assessed using the damage – probability curves, which associates the damag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This method was identified and adap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rea in order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of flood risk assessment that is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oes the lack of land use plans increase the vulnerability and the flood dam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eatest damages are registered for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land use class for a flood probability of 0.001. In this case the damages reach up to 60% on the scale range of deterioration factor, the total damage value being 2 million euros. For the same hazard probability the total registered damage value for roads is 7500 euro, for railways is around 12,000 euro, while for agriculture is around 84,000 euro.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of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land use plan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we consider that the egalitarianism would be the concept that should be appli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also an improve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pecialized agenci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t local level would lead to a more efficient flood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an be applied for micro-scale analysis, providing quantitative results regarding the flood damage and flood risk assessment. It includes a detaile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at-risk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of flood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现状;利用人口—耕地模型对中国耕地的中长期变化进行了预测;利用模型对各项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情况进行了预测;对耕地的各项变更进行了预测。主要结论有耕地减少速度近中期较快,长期转缓;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的数量取决于总人口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建设占地将成为未来耕地减少的主要项目。提出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土地普查和管理制度,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郊农业的土地生产效率,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Recently, dramatic flood disasters have occurred incrementally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world. Land-use change as one of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becomes a key component in flood risk management. This study strives to deal with quantifying how changes in land use to affect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flood vulnerability. The floodplains of Wuhan,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we use GIS to gather different historical geometric data as sources of land-use information. By proposing the Simpsons-dominance index and location index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and building a quantitative model to measure flood vulnerability, a series of flood vulnerability maps demonstrate differential flood vulnerability of floodplains of Wuhan in three inundation scenarios and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Finally, the non-parametric correlation is used to reveal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land use and flood vulnerability. Based on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 flood disas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land-use planning are proposed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ers to reduce the flood vulnerability of Wuhan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6.
运用GIS技术与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2000~2005年环首都经济圈区域土地利用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研究了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水平,且进入模型的因子与各土地类型变化情况有很高的相关性。该区域耕地、林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通达性三大类因素的影响,而草地变化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及通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按语义级别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进行自动化图斑综合的新方法。研究方法:在ArcGIS 10中构建模型、制作模型工具并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制定了图斑综合原则,利用模型构建器、Python脚本语言和一系列地理处理工具构建了模型并制作了模型工具;实现了按语义级别进行自动化的图斑综合:按属性挑选小图斑的合并对象时,在与小图斑所属行政区相同的前提下,遵循土地规划地类、土地用途区类型、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的先后顺序。研究结论: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且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of land use transition highlights that land use change is non-linear and is associated with other societal and biophysical system changes. A transition in land use is not a fixed pattern, nor is it deterministic. Land use transitions can be caused by negative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s that arise from a depletion of key resources or from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that take place rather independently from the ecological system. Here, we explore whether the sourc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are mostly endogenous socio-ecological forces or exogenous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 first review a few generic pathways of forest transition as identified in national case studies, and evaluate the varying ecological quality of expanding fores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athways. We then discuss possible explanatory framework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We use the case of the recent forest transition in Vietnam as an illustration.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s seem to better explain a slowing down of deforest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forest cover, while exogenous socio-economic factors better account for reforestation.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prospects of accelerating land use transitions in tropical forest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空间分布遥感制图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农作物空间分布是农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和产量估测的基础数据,也是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水土资源管理和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遥感技术日益成为农作物空间分布制图的主要技术手段。[方法]文章从农作物遥感制图的现状与瓶颈出发,系统梳理了农作物空间分布遥感制图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总体看,未来农作物空间分布遥感制图呈现7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即制图目标呈现多元化、制图单元从像元发展到地块、样本信息采集方法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线下结合、众源制图数据的协同利用、制图方法从自动学习发展到深度学习;同时,标准化的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产品的研制及共享与信息服务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结论]面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对高精度、高时效的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的迫切需求,农作物遥感制图需要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科学视角来开展综合研究,重点加强地面数据获取、多源数据协同、智能分类算法高效运行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产品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以2002-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得出云南省各州、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多样、差异显著,各具特点,土地利用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变化同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等相关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而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关联较小.应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注重加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