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结合福建省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现状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试图为构建完整的福建省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归纳总结,从法律机制建立原则、法律机制构建内容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措施等3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及分析其效用。[结果]发现当前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立法理念不准确;(2)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3)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护不完整。[结论]福建省在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方面尚处于薄弱阶段,无法达到为福建省的湿地保护以及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的程度。并对此提出3点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2)明晰权责;(3)明确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2.
郭跃 《林业经济》2012,(7):109-113
湿地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及其标准的核定对于执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鄱阳湖湿地作为全国湿地保护的案例,目前所实行的标准与实践之间尚存在不足之处。根据调研,依据国内湿地生态补偿实践及鄱阳湖湿地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湿地补偿责任主体、标准、方式、途径等湿地补偿模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及其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锡生  潘璟 《水利经济》2008,26(5):65-68
为了构建合理而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和体系:从流域的概念、流域生态补偿的范围、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流域生态补偿的惩罚性机制等4方面阐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从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体系、流域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体系和流域生态补偿的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粮食作物碳汇功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粮食作物的碳汇生态功能为前提,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粮食作物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等方面对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以山东省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对粮食作物的碳源/汇进行计算来探求碳汇功能生态补偿的标准,以期构建粮食作物的碳汇功能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粮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湿地生态补偿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在分析生态补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探讨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于此,提出苏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一是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方式的选取以及标准的制定,二是通过优化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式与使用途径,将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纳入农业生态补偿的范畴,引导并推动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从行政激励、法制建设、政策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苏州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生态补偿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地与社区矛盾的普遍性使社区生态补偿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护地管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实地调研,从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受偿认知两方面对中国大陆国家公园的实验地—普达措国家公园的社区生态补偿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生态补偿在资金渠道、补偿方式与补偿力度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但在政策理念、制度设计、执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明显问题。总体而言,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生态补偿工作在公园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赢得了社区居民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普遍支持,但生态补偿对生态建设与保护行为的激励功能还远未体现,当前的实施效果停留在表面层次,未涉及生态补偿之内核。  相似文献   

8.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实践与中国启示: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从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两个方面,分析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实践,结合中国湿地资源保护现状,获得一些对中国建立市场化湿地生态补偿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湿地缓解银行是美国为了抑制湿地面积减少而设计的市场化补偿机制,在湿地保护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湿地缓解银行是一种监管驱动下的市场,其成功实践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建设:市场创建方面,需要清晰的湿地权属、法定的许可证制度、明确的占补平衡政策目标、严格的治理顺序、可供选择的多种补偿机制;市场运行方面,需要完善的流程规则、透明的追踪监管、科学的湿地信用确认方法、严格的后评估和长期管理、高效的行政管理以及私人投资的有效引入。研究结论:对于湿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中国尚存在制度缺失,可以借鉴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湿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立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建立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内涵及理论依据,提出了湿地生态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来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滨湿地是重要的湿地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盐城海滨湿地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淤泥质海滨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生态补偿是保护海滨湿地资源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对盐城海滨湿地资源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并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依托,建立盐城海滨湿地生态补偿核算公式,计算得出2007 年应对盐城沿海滩涂湿地需生态补偿2...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框架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是物种多样、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同时兼具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价值。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是稳定湿地周边经济,保障湿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在分析阐述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的目的、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涉及的相关利益者和主客体,探讨了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补偿标准、补偿手段,初步构建了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补偿框架。  相似文献   

12.
将水源地保护和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2种方法结合起来,在测算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时,将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列入补偿范围,扣除水源地不放弃发展引起的对下游地区的补偿。结果表明,文中测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因为存在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的情况,低于常见的根据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确定的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模型的尝试性改变减少了补偿数额,降低了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积极性,但是考虑的内容更为全面,同时也对水质监测和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水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它顺应生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平衡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提高生态损害救济效率与维护生态秩序三大功能。但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面临磋商权利主体地位混淆、磋商与诉讼衔接机制不畅、环境生态利益与其他社会公共利益难以衡平等问题。针对水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从建立损害赔偿的政府责任制、确立磋商与诉讼衔接机制、健全损害赔偿的法律程序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与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森林资源非常有限,并非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如何才能够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提供者给予一定的补偿,实现生态的公平性,建立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这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森林生态补偿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问题出发,通过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来完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在征地补偿中的缺失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建立合理、完全、正当的土地补偿机制。研究方法: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征收补偿中,不仅要对土地的资产价值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土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补偿,现行补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生态补偿缺失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应从观念、制度、方法等层面完善和确立土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成果,分析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与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不同特点,包括调水工程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的影响、水源流域上下游与受水区的补偿关系、调水给水源流域下游带来的损失等。调水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多源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包括成本与机会损失法、支付意愿法、价值损失法、生态足迹法等,考虑受水区用水量、水资源价值、支付意愿等因素对补偿量进行分担。由于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影响的复杂性,且调水工程布局向网络化发展,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一是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二是调水给水源流域上下游带来成本与损失的测算方法;三是调水给受水区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测算方法;四是系统考虑水源流域上游保护成本和下游损失及受水区效益,构建调水补偿关系和标准测算模型;五是对于网络化调水格局下补偿主体与对象的复杂关系,研发适用的补偿原理和标准测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