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麦类作物起源于西部地区,江南本无麦。今天,麦类作物在江南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传入和推广始于六朝时期。通过对六朝时期江南麦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1.永嘉丧乱后,由于大批北人南下,麦作业在江南兴起。除民间的传播以外,政府为解决粮荒也常下诏督麦,促进麦作的推广。2.麦作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在建康周围和京口、晋陵之间以及会稽、永嘉一带,这与北人的聚集有关。3.由于当时尚未解决水田旱作的技术问题,麦作在江南没有得到迅速发展,稻麦轮作复种的耕作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2.
清朝末年,中国经济状况日益恶化,许多地区灾荒扩大,产量递减,粮食不敷,水利破坏,土地逐渐贫瘠,农业处于衰败的趋势,已明显地危及国计民生。不少有识之士竭力鼓吹农业改革,传播新的农业知识、技术,组织农牧垦殖公司,设立农会等。清政府也对农业政  相似文献   

3.
任云兰 《中国农史》2006,25(2):69-77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水旱虫灾频发,其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减产或绝收,致使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到天津城市的粮食供应。为了维持稳定的粮食市场,灾荒期间,政府委托商会组织粮商持照调运粮食,期间发生的运输问题、各地留难问题均由商会负责协调,商会在粮食调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政府从税厘和运费方面优惠商人,以便于粮食调剂。天津粮食市场整合的绩效显著,一方面平抑了粮价,稳定了市场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和商人合作,各自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达到了双赢,可以说是官商合作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湖南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为补充的粮食结构。首先,湖南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占优势地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中,占城稻不迟于12世纪30年代传入湖南,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其次,唐中后期以来,麦作技术传入湖南,并得以渐进式地推广,但小麦的全面推广主要在南宋。其他旱地作物如粟,在湖南也有所种植。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工作主要是指粮食流通工作。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有人类就要有粮食,而供人类食用的粮食,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一个配置的过程,这种配置的全过程便是粮食工作。粮食工作的状态,既是由粮食状况决定,又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前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我国粮食状况恶劣,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政府对人民生活漠不关心,极不负责,粮食市场放任自流,十分短缺的粮食资源被官商或投机商所垄断、利用,粮食工作仅是商人买商人卖。某些时代虽也设置过常平仓、义仓等,但在中国大地上仍是灾荒…  相似文献   

6.
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我国粮食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它的核心,是通过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粮食事权,在搞好地方粮食平衡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全国粮食平衡,以保证供应,稳定市场。实行这个管理体制之后,在粮食流通上将出现哪些新变化呢?第一,地方粮食平衡由省一级政府安排,并层层建立责任制。地区间的余缺调剂,也是主要靠余粮区与缺粮区通过购销活动来调剂。第二,粮食经营实行“两线”运行,政策性业务由各级粮食局、粮管所(站)、储备粮库等负责;其他国有粮食企业要面向市场,搞活商业性经营。第三,粮食商品流通市场更加…  相似文献   

7.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政府一直将粮食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建设首位。复杂的粮食问题使得粮食政策头绪繁多,而多方面的政策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如90年代出台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在保护粮农利益、稳定粮食供给、搞活粮食流通的同时,却也伴随着“卖粮难”、“地区封锁”、“打白条”、“压级压价”、“拒收粮食”等现象的发生,部分年份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了粮食形势恶化。众多政策现象说明:选择理性的政策目标导向对于今后我国粮食形势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各省和地区都启动了“放心粮油”工程,使“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以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为粮食经济营造了发展的空间。许多地区和粮食企业按“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思路,建立了粮油配送中心、粮油超市、粮油连锁店等粮油经营的实体。  相似文献   

9.
折色即税粮折征。明政府对折色对象、种类及其实施程序等都有一定要求。明时期,风阳府灾荒迭发。明政府在风阳府开展救荒时,就曾采取了折色这一荒政手段。就明代风阳府情况而论,首先在折色次数上。嘉靖年间以后的年次大大多于其前时期;其次,折色种类方面,成化时期以前以征他物为主,但从帚泰年间始,折色主要为征银;再次,改折税粮在漕粮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折征银两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灾荒的轻重程度。同时,改折价格在明前期与后期、夏税与秋税、正兑与改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最后,折色虽具有减缓百姓税负、缓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等作用,但受制度和体制,以及灾荒打击下的非“常”社会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折色之举往往难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从1996年底开始,全国部分省市程度不同地又出现了粮食流通购销不畅的问题,库存爆满,有的地区农民反映“卖粮难”,粮食部门也面临着调销困难等情况。为此,我们于四月初赴上海市、浙江、江苏省进行调研。其间,召开了农口、金融、财政和粮食部门有关同志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就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问题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感到很受启发。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贯彻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三…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池子华  刘玉梅 《中国农史》2003,22(4):95-101
民国时期河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无年不灾、多灾并发,危害面广是这一时期灾况的基本特征。在诸多自然灾害中,以水、旱、蝗三灾为主,其中,又以水灾危害最大。面对灾荒,各届政府都采取相应措施救灾,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同,防治成效存在很大差异。另外,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民力衰竭等客观因素也严重制约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这项制度,对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促进粮食总量增长,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认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出台,带有应急与未定型成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注区了粮食生产,忽略了粮食流通。近两年,各级政府从增强粮食宏观调控效应出发,采取提高粮食购价,相应调高市场销价等措施,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反复。这两年粮食增产,库存增加,加上粮食进口,出现了粮食总量暂时性的供过于求。政府在加大农业投入、发展粮食…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持续发展之路——研究推广“三省二高”轻型栽培技术陈印军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趋于下降,粮食生产出现了由过去的精耕细作,走向粗放式耕作的趋...  相似文献   

14.
从2002年起,国家在安徽、吉林、湖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区,悄然实施新一轮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粮食企业完全推向了市场。虽然改革的“试验田”并不大,仅在安徽省的来安县、天长市以及其他几个省的少部分地区,但这场以“直接补贴”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一定是今后全国范围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已经开始具体实施订单农业。随着我国一部分地区和一些粮食品种逐步退出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农民签订优质粮食生产和购销合同,实行“订单”收购,已是各地粮食部门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新举措。然而发展订单农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共同运作、研究和配合,也需要一些相关的技术部门如科研机构、质检机构的参与。粮食部门作为粮农的“用户”,在做到优质优价、指导生产的同时,应着重在粮食的质量和内在品质上做文章,确保农民生产优质粮,粮食部门收购优质商品粮。…  相似文献   

16.
一、经验(一)政府重视是推动粮食品种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要实现粮食品种结构合理调整,仅仅依靠市场导向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的信誉和政策优势。米易县1999年由农业部门组织引进了“滇屯502选7”优质香稻推广,当时该香米价格优势很大。但由于农民信息不灵,怕风险,绝大多数都不愿引种。只有一个村种了10公顷,根本无法进入市场。2000年,县政府出台了优质香稻可以抵定购任务,以高出常规稻收购价50%的价格由粮食购销企业组织收购的政策,全县一下就种植了“滇屯502选7”优质香稻733公顷,促进了粮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终于走上了创建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下的粮食工作也随着革命斗争的需要不断发展,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一、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产量稳步增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破坏和“左”倾错误的干扰,在根据地建立的头一二年,农业生产出现了下降。但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土地革命,互助合作运动,加上党和民主政府采取的各项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农业生产,得到了…  相似文献   

18.
亚洲曾是世界上农业最大达地区。二次大战以后,亚洲各国以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中都把发展农业、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许多国家与地区战前相比,日本的粮食几乎增长了四倍,台湾增长三倍,韩国增长两倍。但是也应该指出.这些都属于“低水平的平衡”。随着\口增加人民生活的提高.对粮食(包括饲料)需求随之提高,粮食供求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矛。1960年韩国粮食自给率为94.5%.到1989年只有40%。日本在1972年时,大米还能做到全部自给.一但目前日本食品的自给率仅为46/。粮食供求关系的新矛与各国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泰…  相似文献   

19.
粮食商品的多寡必然牵动粮价的沉浮。当政府在筹划粮农持续增收的对策时,必须充分重视国际、国内市场对各种粮食的需求。当前小杂粮已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新宠。因此,政府要鼓励农民因地耕宜地进行多种经营,切实防止“厚粮薄经”以及“粮农归田”等一窝蜂一齐上的不正常现象;要紧紧依靠科学;提高粮农种粮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加快商业化经营。以国内、国外大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客观自然条件出发,大力发展杂粮经济,可促进农业粮食结构调整,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一、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先后推出了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两线运行”机制,“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一完善”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措施,目前又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流通由政府控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接近总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