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自然有益人体健康,并成为风景园林领域参与 公共健康事务的一种有效干预途径。系统梳理MA《千禧年生 态系统服务评价》和IPBES《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全 球评估报告》中有关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的理论联 系,并区分与归纳城市自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服务功能和实 际服务功能,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提出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 “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效益”级联 转化逻辑与关联过程。最后提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的集成评估 框架、评估环节与模型方法,以期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提供系 统性分析理论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对于消减城市空间真菌、细菌的种类和数 量,进而提高城市人居物理环境质量、维护居民公共健康具有 重要意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试验 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结果,分析该公园绿地区域 的空气真菌和细菌粒度数据。结果表明,常绿针叶林植物群落 类型具有最低的空气真菌及细菌粒度;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结 构具有最高的真菌粒度和较低的空气细菌粒度。研究结果可为 功能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城市绿地在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 填补正规城市绿地服务盲区,在高密度城市中有巨大发展价值 和潜力。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和功能属性均与正规城市绿地 存在差异,很难直接在规划中照搬套用常规城市绿地规划调控 范式。为此,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内 涵及其空间和功能属性展开辨析,与之对应并结合中国现实条 件,从开发“预置化”、用地“长储化”及运营“开放化”研 究非正规城市绿地的用地保障策略,并围绕潜力用地甄别、体 系化统筹、精细化指引研究其调控支持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 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压力环境是引发多种精神类疾病的重要外部因 素,为了有效应对环境与健康之间日益严重的挑战,通过借鉴 神经科学领域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神经都市主义视角的范式 创新,探索发现“大脑-身体-环境”的互动机制,提出了城 市健康支持性环境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理论 支撑体系、概念模型、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 构建基于神经都市主义视角的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框架。 以期为未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指导,推动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 的研究与营造,对神经都市主义研究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 论基础和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5.
刘洋  杨秋生 《技术经济》2019,35(10):124
城市绿地是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绿地要实现设计目标,保持长久的景观效果离不开持续不断地养护管理,同时管养工作又会带来物资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以资源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潜值作为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坪层,建立了管养对环境影响的量化模型。以郑州市郑东新区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4个植物群落(20m×20m)为样本进行了验证,计算得到各植物层管养资源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潜值特征量以及管养工作标准化加权环境影响指数。结果表明,乔木的管养环境影响指数最低,比群落均值低32%;施肥和垃圾清运是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占群落管养环境影响指数均值的75%以上;与农林业相比,城市绿地管养环境影响指数处中低水平,但资源能源消耗因子的影响指数偏高。基于LCA方法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绿地设计和精细化管理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通常具有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已经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的集中活动以及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各种建筑物与铺装路面等,占去了城市的大片土地。据统计,我国仅这两项用地占城市总面积的2/3或更多。同时使城市范围  相似文献   

7.
宋杨 《新经济》2023,(4):129-135
健康经济为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十四五”规划作为方向指引,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健康经济的内涵与范畴,采用经济学为工具分析健康经济基本问题,进一步认识健康经济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地空间具有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 减轻噪声、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诸多 优点。城市绿地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仅依靠 “自上而下”的上层规划来进行,同时应关注社会公平性、 经济效益、市民意愿等因素,从精细化尺度贯彻公众参与制 度,真正实现市民共建的“人民城市”。对公众参与政策的 起源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 同阶段的公众参与方式。以柏林、伦敦的“植树计划”政策 为例,从资金来源、公众参与方式、参与形式、参与层次、 计划成效几方面,比较分析2个城市植树计划的公众参与模式 与深度及优点与不足,以对中国绿地建设提供借鉴。最后, 针对我国公众参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精细化构建制 度法规保障体系、精细化资金来源途径,以及搭建精细化参 与渠道三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裴子钊 《经济研究导刊》2012,(8):137-138,156
近些年,随着面试在人才选拔中的广泛应用,一些蓄意歪曲、虚假表现的欺骗性行为也应运而生,给组织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面试作伪的概念源自于印象管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未来的相关研究应侧重于形成机制、干预措施、对组织的作用机制,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与城市发展水平及居民需求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动态性,要在规划中准确把控仍是难题。结合不同阶段城市发展背景及现实问题,将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分为地域均等、空间均衡、群体平等、群体均好4个演进层次,并对各个层次“公平性”衡量标准加以审视和比较,解析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总结其演进特征。最后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特征对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研究与实践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绿地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主要是指涵盖城市交通设施、餐饮设施、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设施的位置与属性信息。基于POI数据,通过数据重分类与赋值,将上海城市空间分为绿色基础设施辐射区、道路与交通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六大类,分别研究现有不同分类下城市功能辐射程度与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从横向6类空间之间与纵向绿地建设深度2个角度评价上海绿地空间结构。并基于用地现状图对功能区识别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用地识别与绿地评价图准确度较高、分类更为细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绿色空间形态及功能对体力活动的频次与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但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之间复杂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对绿色空间内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用分析,建立公众健康与绿色空间设计的联系。在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 2款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的演进历程,揭示以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为核心的学术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体力活动是绿色空间发挥健康效用的重要媒介,尤其在抑郁情绪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疗愈效果。从促进健康的城市景观而言,提升体力活动吸引力的绿色空间质量和可达性、加强绿色小空间的网络和品质建设、调整设计指标的绿色空间政策等,都可以促进未来绿色空间健康服务功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 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 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 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 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 价;3)绿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 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城市绿地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 应深入绿地土壤质量理论研究,加强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综合 研究绿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阐明绿地土壤在陆地生态过程中 对自然、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为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 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 的绿地为 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 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 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 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 环境中的不透水面景观等措施来实现。探究了环境景观格局要 素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缺,这对提 升有限土地空间内的绿地冷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 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 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 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 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 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 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 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 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 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 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 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 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风景园林行业基础性标准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势修订。通过对新旧标准的总则、绿地分类、绿地的计算原则与方法等内容的对比分析,认为新标准具有突出城乡统筹思想、强调多规合一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原则、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留出弹性控制空间等革新亮点。对耕地是否属于广义绿地、城乡绿地率的统计意义等内容提出疑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 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 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 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 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VEST-MCR复合模型的 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 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 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 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 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 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 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 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