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优化助益于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有机更新,是推进传统村落活化传承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旅游型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案例,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景观基因分析、遥感解译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精准识别居民点内外系统空间重构演变特征,深刻探讨空间重构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景观基因与民居建筑组成崇木凼居民点空间重构的主要内容,景观基因表现为轻微变化但相融于本土的协调特征,新旧景观和谐共生、传统风貌动态延续;民居建筑表现为整体层面上聚居形态特征明显、建筑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局部层面上空间有序拓展。(2)崇木凼村外部系统对居民点起引导和约束作用,呈现出近路性、中心性和亲水性特征,即距离道路、基础设施和水域越近居民点越密集。(3)在外部环境驱动和内部要素响应下,崇木凼村以“文化延续—空间有序—物质更新”三维重构路径,推动村落居民点空间要素重塑、空间格局优化和空间组织营建,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空间、物质基础,进而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2.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东、西方“诗意地栖居”哲思及理论为基础,从“定向”“认同”“栖居”3个层次对昆明古城传统景观进行解析。通过对滇池地区自然环境空间的认识,以及“湖-城-山”结构景观序列的建立,实现城市“定向”于大地之上;紧密结合湖山环境,展开劳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的营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对地域产生“认同”;最终,因诗意抒发和精神上的诗意营建实现“诗意地栖居”。在现今环境脉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伦理关系,要以相互的关照为核心。理解过去并立足当下,通过强化昆明城市空间与自然的联系,并在具体设计中捕捉湖山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集结,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河流从传统交通运输功能到生态与休闲功 能的转变,分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公共 空间2个层面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针对遂宁城市更新背景下 滨水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对遂宁南滨江公园提出“一个慢行系 统、两个景观界面、多通廊多入口”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城市 段进行大坝改造,丰富慢行系统,塑造台地花园;在湿地段进 行低成本的修复,构建植物修复系统和湿地空间体验,以此重 新联结被混凝土坝堤与城市道路割裂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充 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5.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积极的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特色的维护与发扬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滨水区品质的手段.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微观整合的方法就是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的过程.对城市滨水区整体景观空间整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景观与绿色空间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绿色"点状"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素,探求"点"状开放空间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的布局方法,发挥点状空间的节点作用与连接功能,进而沟通点状空间与城市线性绿色空间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点、线"整合,展示和重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更新应兼顾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促进,因此需要整合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的更新需求。“插件式”修补的更新方法是通过对当前面临的城市更新问题进行双重维度解析,既包括以公共投资为主导的物质性更新,也包括以集体消费供给为特点的社会性更新,即利用“被动插件”和“主动插件”进行物质空间的填入式开发和再开发,利用“公共政策插件”和“社会资本插件”分别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修补社会空间,呈现双向连续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猪八戒网为研究对象,结合已往研究成果与猪八戒网调研结果,并将管理熵理论进一步应用于众包情境下,构建综合激励体系,从而测度激励体系协同激励效果。研究表明:目前猪八戒网接包绩效激励系统处于一定的有序状态,各激励指标的激励效果相对良好;二级体系内部指标协同效应较差,应注意"环境公平""品牌效应"与"信息转换机制"三项二级指标对激励系统稳定的干扰;"程序公平"和"交互公平"两项三级指标熵流值为正,对接包绩效产生显著抑制作用。通过测度激励系统的激励效果,有助于及时遏制正熵并提高激励负熵,进而实现总激励熵的下降,对激励盲点的发现与激励措施的动态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角度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性、探索性的意义,中国“象”的概念为非言语的设计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象”的形式出发,以无锡太湖科技园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抽象形式与地方意象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的结合,从图式思维、几何原型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详细解析了德国瓦伦丁事务所的设计语言。通过讨论指出设计语言的形式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意象的获取不局限于抽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以国立国会图书馆(NDL)、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及相关院校馆藏LA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检索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景观”概念源自德国农(林)学、地理学的生成过程,解析其LA学科从最初的农(林)学、地理学而拓展至工学,包括土木工学、建筑工学与都市工学的衍变关系。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统计,指出:1)其选题发展由农(林)学、造园学至工学的脉络关系;2)LA学科的文献数量始自战后而盛于新千年前后的出品特征;3)论文覆盖学科以工学为主、农学为辅的多元并存的分布特点。而日本LA学科学者的谱系,不仅勾勒出各大学景观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派生出中国学者的分支谱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工业旧址采取高强 度再开发的模式已成为趋势,工业建筑及户外场所面临存亡的 巨大挑战,如何认识和尊重工业遗存成为此类后工业改造项目 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首钢的搬迁与转型,作为首钢发展的起点 与北部对外门户的西十筒仓区域,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落户 之选。面对建筑的先行与价值的不认同所带来的工业体系破碎 化,景观设计重拾了工业系统的价值,在阅读并尊重原有工业 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形结构进行创造性复写,并将重 译的工业碎片谨慎地嵌入景观体系中。“碎片复写”设计方式 的提出为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工业旧址再利用乃至城市空间更 新如何兼顾科学与艺术、法则与自由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