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禀赋的区域差异是影响肉羊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对肉羊产业区位的选择、载畜量的上限、肉羊产业集聚的时空结构及对屠宰加工等环节的吸引力等方面。实证分析表明,肉羊产业在大农区和大牧区的集聚程度较高。伴随着肉羊产业集聚程度的逐渐提高,全国几大牧区的牧草地资源却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本文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集聚本身,而在于促进肉羊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崛起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表明: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而言,其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而中部应基于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他类型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以及自然资源型产业,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其资本积累速度;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相对变化,中部地区逐渐增加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产业集聚模式的动态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产业集聚模式的研究,动态地考察了我国产业集聚的成长与演化过程,指出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模式是我国产业集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业投资视角的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企业家的资源禀赋是影响创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是进行创业投资决策的关键依据。基于创业投资视角,从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3个方面构建了创业企业家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业企业家的资源禀赋进行了评价,将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为创业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源禀赋、技术选择与高科技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在资源禀赋约束下,在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上,应强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从而使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升级与集聚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如今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转型期.能否实现有效的产业升级,是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首先讨论了主动发展战略性产业部门和政府促进政策的必要性,以及比较优势产业与战略性产业的潜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在于合理、适度的发挥比较优势有助于战略性部门整合和积累方方面面的发展要素优势,而其中开放条件又是关键的一环.然而,这与简单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又有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9.
以碳排放指标表征环境质量,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角度探讨资源型产业集聚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构建包括规模负效应、多样化及专业化正效应的计量模型并对新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最佳集聚规模阈值区间为0.14~1.19。研究期内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处于正外部性效应阶段,产业集聚自净效应(0.965)大于集聚污染效应(0.899),但非常逼近临界点。开采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集聚程度大幅超过最佳阈值区间。而初级加工业集聚规模处于第二阶段,环境正外部性效应显著。资源型产业细分行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出现了倒“N”型、正“N”型和正“U”型三种形状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熊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59-65
本文以4个行业中96家深沪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员工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比重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员工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收入比重偏低、因行业管理不规范导致的收入分配异常、忽视广大普通员工的贡献、总经理持股比例过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较管理学范畴和经济学范畴关于管理要素内涵的已有论述,从知识性资源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管理要素的内涵,并论述了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式和特征.从管理要素是一种知识性生产资源出发,对内生的知识生产模型进行拓展.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作为一种内生力量,一个经济体中企业家禀赋和企业家能力的高低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生产的视角勾画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结构框架.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分析,揭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中分析了人口生产系统、资源环境生产系统和经济生产系统的生产目的及其相互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该实现对来自人口的人力资源、来自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来自经济系统的人造资源三种生产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学界还未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将质量管理实践分为质量管理基础实践和质量管理核心实践,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引入企业资源禀赋和组织惯性两个中介变量,建立了质量管理实践到企业创新绩效的双元中介模型,提出了20个研究假设,并用204个制造企业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质量管理实践不仅通过资源禀赋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同时还通过组织惯性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正向和负向路径的同时存在,正是以往结论出现冲突的根源.本文解释了学界关于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存在异质性观点的原因,并且丰富了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的本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认真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崭新发展理念和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国家、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问题上重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创造。刘思华教授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五届论坛的大会发言中论述了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本刊将刘思华教授的发言整理后,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研究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欠缺的重要环节。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更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在影响企业绩效的各种因素中,企业家能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现有研究普遍认为,高校衍生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衍生企业,其从高校获取的一系列战略资源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但对于企业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正向促进作用鲜有触及。从衍生企业与资源继承、企业家能力与绩效等相关理论视角入手,以我国3家典型高校上市公司为对比案例,分析验证企业家能力在高校衍生企业资源—绩效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尹鹏飞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8,(3):49-51
面临机遇和挑战,可通过构建大学文化管理体系以提升新疆财经大学的竞争力。文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当从组织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校训“经世济公、至善至诚”为核心价值理念,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主体包括学校所有人员,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禀赋比较优势与制成品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入世和西部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地区面临着全面开放和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化的环境。西部原先的产业结构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逐渐暴露,并且缺乏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所必须的资金。这要求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有很强的务实性。西部地区的制成品产业结构优化应建立在当地客观的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之上,动态比较优势的实现要依赖于禀赋结构的有效升级。因此,民间资金与外资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西部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禀赋比较优势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自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涉及创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在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主办的“产业政策:反思与评价研讨会”上,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王廷惠做了题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企业家发现与创新》的发言,论述了企业家的发现与创新在经济持续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刊记者听后颇受启发,现将发言要点加以整理,以访谈的形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A new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that links together rural-to-urban migration, the externality effect of the averag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shows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restricted rural-to-urban migration reduces the average income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dwellers in equilibrium. Various measures aimed at curtailing rural-to-urban migration by unskilled workers can lead to a Pareto improvement for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dweller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can raise social welfare by reducing the migration of skilled workers to the city. Moreover, without a restriction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a government's efforts to increas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reby the number of skilled workers may not increase wage rates in the rural or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