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大湾区方案”。粤港澳海洋合作在经历了“民生保障、互通有无”—“市场开放、互利合作”—“服务先行、双轨融合”—“机制创新、深度融合”四个阶段的演进后,呈现以合作区为载体引领海洋合作示范平台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赋能经济转型、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促进海洋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宜居为共识深化海洋生态环境共治等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海洋合作制度成本较高、区域发展“多极共生”竞争压力、全球产业分工重构的“双向挤压”等挑战。未来深化大湾区海洋合作应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层面加强创新,全面建设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形成休戚与共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大湾区智慧”。  相似文献   

2.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海洋经济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内忧外患、航运不畅的局面,我国形成了以防御为底线的海洋经济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国内外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形成了以发展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思想.进入...  相似文献   

4.
5.
中国与巴基斯坦海洋经济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从海洋渔业、港口建设与运营、造船和拆船业、海上风电及海洋科技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巴海洋产业合作和发展的现状与模式,并在分析巴方国情、产业政策和巴方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巴海洋经济合作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在中外双方员工一道合作开发海洋石油的实践中,建设一种中外文化相融,又共赢的企业文化的必要性,着重研究宣传教育法、环境改进法、情感沟通法、培育团队精神法、全方位激励法等建设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企业文化的5种方法。最后指出,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经理与员工应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粤琼两省海洋科技资源都比较稀缺的情况下,加强双方的海洋科技合作显得极其重要。文章在论述了双方加强海洋科技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双方当前应采用政府间联合资助设立海洋科技合作计划、开展海洋人力资源计划、政府采购项目下的海洋科技合作等海洋科技合作的模式,并提出了积极倡导和推动海洋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引导粤琼两省涉海单位参与双方海洋科技合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徐志良 《新经济》2014,(31):37-38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大家好!我的题目是从南海问题跟踪研究中扩展、引申而来的.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环南海陆经济区建设构想与路径,这十年基本上是在跟踪南海问题,南海问题由来己久,到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已经成了街头巷议了.比如说黄岩岛事件、三沙建市、中建南盆地、981钻探的对抗和现在又在炒作的人工岛等等.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的角度上讲,这种炒作要比我们自己做宣传至少提前十年进入我们中国希望的海洋强国建设的大众语境.  相似文献   

9.
产能合作是当前和未来促进中哈两国"共同发展",构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行业层面测度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差异,测度了两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哈产能合作的领域及模式.结果 表明:哈萨克斯坦仅有资源密集型行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其他行业竞争力虽然低但多数行业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中国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强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很强但呈下降趋势.深化中哈产能合作应该巩固并优化中哈两国资源密集型行业的产能合作,积极推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链合作,加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能合作水平,继续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与投资.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伴随着沿海国家海洋意识的加强和现代海洋科技的逐步成熟,蓝海空间经济将成为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与印尼以经济合作和提升海上战略伙伴关系为核心,深化“海洋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两国深化交流与合作可实现互利共赢,并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本文将对两国开展海洋合作的可行性、机遇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障碍和困难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进中国与印尼开展和深化海洋合作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两国海洋合作与交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海洋区位与资源是天津最大的先天优势和资源禀赋,面对速度下滑、结构偏重偏旧的经济状况,天津应依托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从战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不断深化海洋强市发展战略;以海水资源利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北方航运中心等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培育经济新动能,并通过强化产业政策支持,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能源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在陆地油气资源日渐枯竭的背景下,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四大海区中南海不仅海域面积辽阔,而且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南海资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权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南海开发步伐,不仅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开发力度,而且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深海勘探、生产和运输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还要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致力于最终解决南海争议的同时,探讨共同开发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海发展滨海生态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我国管辖的面积达200万km^2,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沿海,具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和岛屿,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本文探讨了滨海生态旅游的特点,意义,分析了我国环南海的粤、桂、琼三省区发展滨海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南海地区是全球红树林分布的中心之一,该区红树林面积大约占全球的28%,红树植物的多样性为世界最高,共有46种真红树分布于此。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南海地区红树林资源破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本区红树林的平均年损失率为1.7%,比全球平均损失率高35%。本文在对南海地区红树林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退化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地区红树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对策,以期能在双边和区域的层面上共同协作,采取适当的措施去扭转南海地区红树林生境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研究进展状况,探讨了跨区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合作方式;海丝旅游品牌的营销以及筹划制定海丝旅游合作的总体规划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与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创业投资空间行为,促进创业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运用社会网络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角度剖析我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结构,并分析区域间投资合作行为及区域网络的形成。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投资区域网络节点间具有互惠性;区域网络可划分为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其中核心区成员稳定,各区域节点整体上呈现从半边缘区向边缘区移动的趋势;核心区发展主要依靠核心区内的相互投资,表现为地域上的投资集聚;半边缘区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区域资源及禀赋吸引核心区创投机构投资;核心区节点主要是因为其属于核心区所以更倾向于投资合作关系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因为关系形成的另一端与自身属于同一区域。  相似文献   

17.
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园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影响着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的提高。从产业共生的视角,提出了依靠园区企业合作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并分析了产业共生合作模式、合作关系和资源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现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两个关键学术问题。探讨了“海洋科技梯度”的内涵定义,构建了基于涉海城市的“海洋科技梯度系数测度改进模型”;搜集整理了2001—2014年海洋科研机构的科技统计数据,在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测度的基础上,测算了全国涉海城市的海洋科技梯度,深入分析了我国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规律。研究表明:我国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在区域空间上呈现“东高北高、南低中西低”布局,以行政为导向呈现出北上广的强势崛起,以政策为导向呈现出深圳、南宁、沈阳、济南等的后发优势。最后,讨论了当前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地理空间的认同取代了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新地区主义兴起。新地区主义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开放性、板块性等基本特征。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可以为南亚地区整合提供动力。作为一种多边主义形式,新地区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地区范畴内从相互依存与国家合作到一体化、认同与社会聚合的相互作用进程。通过建立稳定的印巴关系,推进制度化建设,进行互信建设,南亚地区可以实现合作安全。南亚地区实现合作安全取决于印度对自身在南亚的身份定位及对参与南亚地区合作自我意识的建立。文章认为,合作安全是南亚地区合作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