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提出“新四化”战略和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镇化已成为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重庆城乡经济和城乡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信息化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带动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农业信息化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创建农业信息化发展长效运营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农村农业旅游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需求,为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推广销售提供良好途径,同时可解决农村就业困难、人口外流等问题,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旅游电子商务模式是将农村农场,农村自然景点等与旅游项目结合,发展短途节假日乡村游,并通过移动端应用平台,将都市周边详尽的农业服务分布、农场娱乐及农村旅游信息综合开发,建立农村、农业和都市人群的信息交换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设计为安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段英灿 《商场现代化》2006,(8X):206-206
在我国西部农村.近年来.各种类型的以各种特色产业为中心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农业合作经济的有效形式。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农业合作组织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由于历史或体制的原因,使农村成为我国金融最不发达最不完善的地方,而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大量问题,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另一方面农业又是弱质产业,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以实现“三农”问题的早日解决。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解决农村、农业、农民融资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致富天地》2007,(1):15-15
四川是一个入口和农业大省。从2004年3月起.四川联通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全省21个市州134个县的960个乡镇,相继建立了“天府农业信息网”信息工作站。“天府农业信息网”实现了农村信息双向交互,通过手机短信等简便经济的接收、查询方式,做到了“信息到户(人)”。其最大特点是,在乡镇设立信息服务站,聘请信息服务员针对本地实际需求把涉农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根据农民需要,把定制信息发往农民的固定、移动信息接收终端,包括固定电话、手机、信息机、互联网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浙商》2005,(5):101-102
在我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三农”问题放到了突出位置。而衢州“农技110”和衢州移动行业应用的结合,在移动通信的优势与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中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有效整合,随时随地以多种移动通信方式与农民形成互动传递,为我国东部农村信息化创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有35%左右的市场购买力:农民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事实证明农民的贫困导致了农村的落后和农业的脆弱。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键的问题是增加农  相似文献   

8.
《致富天地》2008,(4):14-14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农村信息化建设。意见在“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一章中,专门强调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提出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致富天地》2007,(1):12-13
2006年12月,在云南省元谋县和华宁县,全省首批“农业新时空”信息服务站开始运行。近期,全省将在100个乡镇进行“农业新时空”信息服务站建设试点,2007年全省将建500个服务站,为广大农民群众装上“千里眼”,“顺风耳”。近年来,云南省认真组织实施“信息入乡工程”,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言 《现代商贸工业》2004,16(11):26-27
我国农村虽然有比较完整的政府管理体系,但是没有一个健全的政府服务体系,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保障。为“三农”提供普遍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特别是在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为“三农”提供普遍服务以保障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新农村建设面临资源禀赋差、农村面积广、产业支撑弱、农民增收难、劳动力素质低等现实问题,加快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干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时期重庆“三农”工作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远 《商业科技》2009,(30):1-2
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载体,全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农业标准化产业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提升技术层次、装备水平和服务手段,建立起了农业地万标准信息库,新建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农村综合信息平台,方便快捷地实现农村电子政务、乡镇政府上网、信息发布查询等信息化功能.拓宽了农村信息化交流渠道,为农村管理和增产增收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手段,建国60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李艳洁 《华商》2014,(3):40-41
“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发展农业现代化”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在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看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改变先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补贴激励机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在第二届清华“三农”论坛上,陈锡文再次强调。  相似文献   

14.
石嫣 《市场论坛》2007,(10):25-26,11
中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伴随着农业与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的。文章通过对20多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分析,从相关政策演变上分析中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得出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业与农村信息资源稀缺,政府包办的推进模式、农业组织化与农业信息化极不相称、政府信息不公开等原因限制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建立和完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快,“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因此,订单农业也就由此而产生了,作为工商部门应不失时机地对“订单农业”进行监管和服务,切实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便引导“订单农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开拓农民增收视野 拓宽致富信息渠道。通过电视“金色大地”农业专题节目,及时播放当前农事、各地农民致富的新典型、各种新品种新技术简介以及多种高效立体种养茬口外,还开播了每周病虫害电视预报,成为海门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同时,在市电台开辟了“田精明谈生产”和“今日农村”栏目,按排了各个专业的农技专家进行讲解,受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薛飞 《适用技术市场》2014,(12):209-210
针对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归纳分析,采用嵌入式开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出新型湖北油菜产业信息服务系统产品群.并以农业病害远程诊断为例,对“基于移动通信环境的湖北油菜产业多元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优势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经贸世界》2004,(11):42-43
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石和重点在农业.农业扶贫开发的成效直接影响整个扶贫工作的成效。“九五”期间,农业扶贫开发上实施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开发三大战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贯彻落实“十五规划”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过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农业扶贫要乘势而上,拓展范围,向纵深方向进军,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人才缺乏等;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农业电子商务人才。  相似文献   

20.
“移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改换原来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移动”可以理解为“外出活动”,如上下班、上下学、外出旅行/出差、外出进行各种休闲活动等。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使城市居民的移动程度不断加深,“移动”日益成为都市生活的典型特征。与这种移动生活形态相适应,不断涌现的各种形式的移动新媒体一方面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信息接收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