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百三十年前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问世开创了经济学的先河,斯密所推崇的在追求自利过程中实现“经济刺轮奇迹般运转”的经济人也成为经济学的基石。之后,经过李嘉图、穆勒、门格尔、马歇尔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发展和理性主义的锤炼,经济主体假定由经济人上升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为理性人。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显示了历史的、逻辑的一致性。首先,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膨胀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欲求层次,从而产生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穷性之间的紧张,以致经济学转向了资源配置的研究;其次,货币拜物教式的金钱理性之崛起为经济人假设披上了理性的外衣和逻辑上的合理性,并将古典经济学强调的“自利”和“理性”蜕变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自私”和“工具理性”;最后,形式逻辑的兴起将丰富多样的追求转变为可量化的效用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兴建基于理性的数理模型。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从社会学转向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社会资本的微观基础,一直以来,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解释都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但实际上社会资本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不相容的,社会资本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而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完全信息的。只有基于不完全信息,将个体的理性扩展为二元理性,在"社会经济人"假设下分析社会资本,并通过社会资本的非市场机制——信任关系,才能有效地使社会资本融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相似文献   

4.
黎少峰 《开放导报》2004,(3):105-108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里程碑,主流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学公设中存在两种相悖的人性假设;人类同时具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种倾向,利己主义收敛于利他主义;由于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冲突,完全理性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最大化;以机会成本理论证明了“有限理性”;非理性深刻地影响经济生活。作为结论,应根据经济分析和研究的不同需要设置人性假设:理性假设、非理性假设、理性与非理性共存假设。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中的理论基石,自亚当·斯密开创以来,不断受到来自经济学内部和外部的批判。新政治经济学对“经济人”阐述如下:“经济人”的本性——自利;“经济人”的行为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人”的行为方式——理性。  相似文献   

6.
周业安 《南方经济》2018,37(2):1-11
文章首先把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划分四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理论贡献。其次,文章认为,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一是有限理性;二是社会偏好。有限理性有可能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而社会偏好理论则通过引入人的社会性,一改新古典经济学完全忽略人的社会性的做法,从而将经济学引入一个崭新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讲,行为经济学在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人"假设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批判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完全理性的修正;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性的批判;对"经济人"利益目标函数的修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体现"经济人"利益目标要求,应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和"经济人"自由支配要素收入的产权制度;为了约束"经济人"的行为,应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张伟 《新疆财经》2001,(6):24-26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假设是“理性经济人”,所谓理性,主流经济学一般解释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个体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方式。主流经济学正是基于这个核心假设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一种理解经济系统的抽象均衡模式。然而这种模式缺少经济史理论和其理论构建的经验支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性假说,如有限理性假说,角色理性假说等等。这些假说大大增强了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与经济历史过程的解释力,但是它们仍存在严重缺陷,本文拟重新审视几个重要的理性假说,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新的理性假说-经济系统理性假说。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与"社会人"--透析经济学两种范式的人性假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春玲 《山东经济》2005,21(2):5-8,39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问题上迥然有异。“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最基本的假设,“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假设。本文从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着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发展和完善经济科学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评述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和刚刚提出的直接经济理论对于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结构研究思路的演变脉络。80年代以来用非线性规划的“超边际分析方法”重新复活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辟思想,掀起一股用现代数学方法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即所谓由“超边际分析法”发展而来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本高度评价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之处,认为它对新古典经济的挑战就象日心说向地心说的挑战一样,是整个理论分析框架的挑战;而面对信息技术创新所引发的专业化分工格局的高速,直接经济理论又一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新老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起源及方法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老制度经济学思想起源的回顾,引出了新老制度经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比较问题。总的来看,老制度经济学着眼于经济社会整体,采用结构分析、整体分析,归纳和演化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注重于个体经济行为的研究,采用一般均衡和个体理性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在与当时主流经济学的关系上,老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划清界限,而新制度经济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而建立的经济学在各方面都受到挑战,其中主要的是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不相关性和经济世界中的非理性因素两大问题。面对这种挑战,作为经济学新发展的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都对理性进行了新的诠释。博弈论通过扩张理性来说明经济活动中的互动关系力图使经济理论更好地从可能走向现实;行为经济学力图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理性使经济学在面对经济现实时能有更大的作为。前者是使理性极度扩张,后者是削弱理性的刚性。作为经济学假设的理性是有一定韧性的,理性的扩张和削弱目的都是使经济学理论能直面经济现实。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的殊途同归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经济学是有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经济增长范式进行了界定,指出增长范式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前提、实际增长途径和增长模型三个机组成部分;在传统增长范式下,经济人是单一物质资本自利追求,其实际增长途径和增长模型都是围绕物质资本的增长。本文分析了增长范式创新或新的增长范式就是物资资本、生态资本和知识资本“三者”整合协调增长。着重论述了生态资源和知识为何资本化并成为经济人的“自利追求”;“三种资本”整合增长的途径;“三种资本”增长的理论模型。为了论述上述问题将需要区分为“自然需要”和“自为需要”;在原“经济人”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前经济人”和“后经济人”概念。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西方经济学沿着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奠定了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其利用资源稀缺、成本-收益、理性选择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分析范式来解释现实活动中的人,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变成了约定主义的物本经济学后来加入了制度变量和伦理道德的因素,但其研究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距甚远,因而失去了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确立了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核心研究地位.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重视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并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为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准确、全面地实现与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的“合法”与非法掠夺 世界上,有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特权利益集团掠夺公众财富的工具,成了扩大贫富差距的机器和制造社会不公的利器。这样的市场是逆向配置资源,配置到了糟蹋资源的企业中或个人手里,配置到效率低下的企业中。这样的市场经济是政治人理性,不是经济人理性,它颠覆了经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之一,"理性和开明的自利性"是其中最强硬的内涵.人类最初确定这一内涵就显示了反神学进程的一个具体成果,同时它也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精确性.新古典经济学之后,经济人为自己增添了许多新内涵:(1)"第一人称";(2)适用于"部分交换行为";(3)"处于孤立状态"等,其中每次进步都有明确的涵义.西蒙以新范式替代了追究自利动机这种"公认力量的强度"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后工业时代”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如“经济人”假定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及传统的经济增长等都提出了挑战,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如将“经济人”修改为“生态经济人”等。  相似文献   

18.
朱富强 《改革与战略》2011,27(12):20-25
经济人之所以会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硬核,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分水岭。一是,斯密关于“无形的手”之“预定协调”的观点赋予了自利行为的合理性,从而使得“自利”为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所片面强调,乃至赋予了个体行为以效用最大化这一偏至诉求。二是,边沁关于效用加总的功利主义原则赋予了个体效用的计量性,从而使得“效用”为后来主流经济学所普遍接受,乃至进一步发展了基于理性计算的数理模型化分析。显然,正是两者的结合,为经济人假设的出现及其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奠定了思想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分析了经济学中关于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界定,认为对行为人的界定是区分经济学分析范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比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以及西蒙、超边际分析学派和K-T对有限理性概念的不同界定。  相似文献   

20.
<正>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不仅是对古典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的一次革命,而且更是一次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革命,即边际分析的引入。它不仅对古典经济学,而且对以后经济学的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以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第一代边际主义者和以马歇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克拉克等为代表的第二代边际主义者主要把边际分析运用于效用价值理论和生产力分配理论,而边际分析真正广泛用于经济学各个领域是在边际革命鼎盛时期以后,那时,边际分析朝着新的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边际分析的运用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