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应该能够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既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也由于其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从而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上发挥积极作用。传统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并非真正的按劳分配,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应该是按资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2.
根据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我国现阶段在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在有人否定按劳分配,如“不容论”者认为,按劳分配是产品经济的产物,而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等同论”者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在基本理论上都是明显错误的。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还未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单一的社会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是行不通的。在分配制度上,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应当允许各种非按劳分配形式的存在,但是,必须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有人企图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按劳分配的工资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工资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其实质含义和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如何用某种量来描述“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如何测定“劳动”的量,这是人们一直试图从经济理论和管理技术的角度来解决的问题,也是工资分配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主要因为,一是现实社会主义根本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二是按劳分配原则本身就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因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性质上看,按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等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是两种分配方式,它们是由公有制、私有制两种所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之所以以按劳分配为主,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之所以还存在按要素分配,是因为存在处于补充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把按月发放的工资看作是按劳分配,并把它在新创造价值中占"大头",解释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也不能把财务制度中年终经济效益分配的具体做法,当作按要素分配的依据。脱离所有制,仅用经济生活的表面现象,去解释现行分配制度的性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对按劳分配的"劳"的一种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按劳分配的“劳”如何理解,是关系到能否正确实施按劳分配的重大问题,按劳分配不是按是否劳动及劳动量的多少分配,而应按劳动能力分配。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着力点,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才有支撑点,国家创新体系才有落脚点,历史上有两种对立的按劳动能力分配形式,即按体力劳动能力分配与按脑力劳动能力分配,这种对立的按劳分配形式,是不符合人性本身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起作用的两种分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所以应当把为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践中,要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本文着重阐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含及性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质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或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所谓按劳分配,分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实质上包含着四个方面含义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上,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按劳分配包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处在不同的收入分配层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的基本形式。它是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相联系、相统一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的结果具有"渗透性"。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多视角分析了公平分配的涵义、衡量标准以及分配原则的公平性,论证了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公平分配和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有启示意义,对我国将要进行的分配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配链条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等环节,分配的非公平性也相应地体现在这三环之中,分配起点的公平与否是整个分配链条是否公平的基础.从理论上分析,起点公平的标准应该是人们获取收入的"机会均等".基于该标准对现阶段我国分配起点的"非公平性"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城乡、不同地区和行业以及同一经济社会结构内部等领域的非公平性十分突出.对此,现阶段必须关注分配起点非公平,采取相应措施以逐步消除起点的非公平.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会计与税法在目的、原则、性质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出现了长期困扰企业财会人员和税务机关业务部门的问题———涉税会计差异。如何进行差异协调及规避涉税风险,特别是视同销售方面的所得税处理及筹划问题,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也是广大财税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创新,它对于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规范政府间的分配秩序以及提高中央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左右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支出偏好而对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产生影响。通过测算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均等化系数来分析各省市由于分税制带来的财政能力不均等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建议通过采取改善我国转移支付体系、重新划分共享税与中央税和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等措施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5.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公民就业权的平等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文以我国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为题,具体介绍了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依据,明确地指出了实施《就业促进法》存在的各种障碍,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就业权之平等保护的种种设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关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立法机制和司法制度尚不完善、还存在制度性就业歧视和用人单位的个体性就业歧视现象。借鉴国际反就业歧视立法成功经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审查机制、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以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收入分配悬殊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从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的含义分析出发,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罗尔斯主义等观点进行考察后发现,诺齐克崇尚权利的"持有正义论"与罗尔斯的"最少受惠者福利最大化"两种理论的结合,对我国和谐社会下的公平分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当前中国分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致力于机会均等、权利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外啮合非圆齿轮传动的瞬心线封闭条件的探讨,推导了非圆行星轮系的同心条件,并得出了非圆行星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式,这对采用非圆齿轮的行星轮系的设计计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等螺旋角锥度棒铣刀具有切削平稳、切削效率及耐用度高等特点。由于锥度棒铣刀的刀坯是一个圆锥体,当它有一个不变的螺旋角ω时,它的导程是不等的,这就给制造带来了困难。而找出其几个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数控机床加工是一种便捷的方法。文本对其函数关系进行了推导,对加工其螺旋槽数控程序的编制及加工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面对我国社会新旧体制交替的转型时期,在具体分析社会学意义上机会均等原则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机会均等原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导型平等原则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在动态中求得平衡机制,更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该原则在我国社会的具体运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