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发投入不足、特殊的"二元研发结构"以及研发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等,导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水平低下、创新驱动不足。在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入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研发能力,构筑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夏能礼 《特区经济》2012,(4):236-238
我国汽车产业生产规模快速增加,然而自主技术发展却陷入困境,基于现代租金理论,把汽车产业政策视为一种"租金"政策,从政策租金的视角对我国汽车产业路径选择和自主技术创新困境进行分析,发现正是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租金模式导致了非创新型路径锁定,并且产生汽车产业发展的"无压力、无动力、无能力"现象。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应该改革我国现行汽车产业政策租金模式,重新塑造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239):1-19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有效的竞争政策,制定国家汽车产业总体创新战略,加快顶层设计,明确未来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发展路线,以节能和环保技术为突破口,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完善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形成供应侧和需求侧相结合的财税激励政策,这对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汽车产业是广西的重点支柱产业,近年来广西汽车产销迅猛提升,汽车产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实力不断提高,创新研发投入对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研发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奖补等不同维度考察广西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情况,发现广西汽车产业存在研发人员投入下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本地零部件性能难以达到技术要求、研发投入对提高产品附加值效果尚未显现、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连年大幅下降、缺乏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新能源汽车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因此,广西汽车产业应全面落实汽车行业复工复产措施,优化汽车产业创新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科研攻关,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加大汽车产业人才引育力度、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而推动广西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着能源、环保和交通等问题。文章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汽车设计和汽车产业能源动力系统的技术转型与创新。通过加大财税政策对优化汽车产业消费市场的扶持力度,完善能源动力网络和全力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汽车企业发展等措施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汽车产业集群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在西方是利用"地点系数"法,来确认某种产业集群是否已经形成.根据产业集群的产品出口导向、专业化水平和规模程度与其增长性的特点,用"地点系数"法来分析、确认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否.基于LQ系数,来计算长三角区域2001-2003年汽车产业的三类LQ系数分别为汽车产业、汽车整体和汽车零部件及平均增长率,识别长三角汽车产业现有的和新兴的产业集群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比较研究,认识到,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该地区是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条件最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介绍广东汽车产业及自主开发创新状况,从合资外方、合资中方,汽车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分析广东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差的原因,提出在广东产业转移过程中加速汽车产业自主开发创新,并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汽车产业自主开发创新模式,为广东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创新能力较弱问题,围绕如何通过并购整合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本文将战略地图方法应用于该研究,构建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并在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根据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模式,本文提出该模式实施应结合平衡计分卡,形成完整的战略体系;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政策的基本导向应是以持续创新成长战略为主导,兼顾生产率提升战略;应将持续创新成长战略指标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引导建立基于持续创新能力的并购整合模式,以此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我国市场结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汽车和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还明显偏低,但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呈现出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而钢铁产业进入壁垒虽然不像汽车产业那么高,但它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同时产品差异化程度体现的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扬长避短以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变得很值得探讨.以下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产业进步中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类型,通过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从产业技术进步的角度,考察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创新模式的转换过程。重点考察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自主创新的必然性。构建中国特色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期对我国其它产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7,(118):1-1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产业走自主创新道路所面临的环境和基础有一定特殊性。基于这些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必须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我国汽车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设计、途径与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汽车产业是当前制造业中创新变化最具代表的产业之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在推动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整体重塑。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甘肃省产业基础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端契合度高,有融入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条件,对促进甘肃省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汽车产业大国.然而,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压力,以及气侯变化、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汽车产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汽车产业要得到科学的发展,应当调整产业结构,统筹整车与零部件的发展,统筹民族汽车产业与合资汽车产业的发展,统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料汽车的发展,统筹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发展,统筹整车与零部件的进口与出口,在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汽车产业大国.然而,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压力,以及气侯变化、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汽车产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兵  何跃 《辽宁经济》2014,(12):34-37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依托国内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发达的要素市场、高度的产业聚集及高效的劳动生产率等固有的生产属性,加之日本政府选择了贸易保护、较积极的财政政策、现代公司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使历时近百年的日本汽车业长期雄踞世界前列。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了以创新为动力的适度增长的新常态,产业竞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如何使我国由汽车大国向强国迈进,笔者认为,日本汽车产业成长特点和制度选择对我国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卢锐  王军 《科学决策》2011,(9):49-59
对于产业知识战略的考察,大多以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能力的建立来分析。文章首先通过对产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属性文献进行梳理,归类为4方面(长期、自主、深化、模糊),并据此分类对我国汽车产业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具体技术的内化,结论表明其知识源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单合作,汽车企业拥有不同的知识来源和技术的重点,实现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知识战略考察。研究结论对促进知识内化、建立知识创新战略具有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众创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兴事物,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吉林省汽车产业众创活动还不活跃,众创空间还不多,没能发挥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作用,问题和原因有:众创空间建设不均衡、定位不明确、功能单一;政策保障不足;众创的服务业支持不够等。根据众创相关理论,结合吉林省汽车产业创新现状,提出吉林省汽车产业培育和发展众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圣春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4):66-69
文章在描述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结构的构成;然后从集群学习、集群社会资本的积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论述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获得途径;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提升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