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因工作和政策因素,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复耕或敷衍情况.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效,本文从农户角度提出了使其持续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分析及后续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对陕西省退耕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样本农户的家庭基本特征及其收入情况等进行了定量分析;阐明了补贴政策存在缺陷、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生态工程为政府主导型、科技投入不足等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经济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从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建立科技支撑机制、完善林权制度、积极构建监督机制等方面对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涉及25个省区的大型政策性工程。由于各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不同区域实施的基础和效果更是差异明显。自1999年开始试点至今,相关政策规定将退耕还林区域划分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只是根据粮食产量差别而在粮食补贴上略有差别。事实上,各地足以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难度、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绝不止粮食产量一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008年退耕还林农户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998~2008年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的1165户退耕农户监测数据为基础,反映了延长期退耕补助政策落实和金融危机对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等情况,深入分析了10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产生深刻影响,陡坡耕种大幅度减少,退耕补助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户收入面临农业直补等新挑战,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在国家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的长期双赢。  相似文献   

5.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分析及其调整思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走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退耕还林政策本身也突显出许多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因此,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退耕还林工程的运作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方式等方面要进行调整,还要充分完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7.
退耕还林的范围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就是要尽快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其标准是: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毕节试验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发源地和探索地,应该在生态建设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起到"作示范、探路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遵化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六年来共增加有林地面积12.8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8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受益退耕农产2万多户.森林覆盖率达到52.4%,比工程实施前增加4.9个百分点.建成了"优质核桃生产基地",面积达2万亩,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可产干核桃400斤,每年产值可达64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经济》2009,(7):58-59
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7个区县,除房山区为市级工程外,其余区县均为国家工程,总体核算户均面积为2.6亩。截至2009年5月底,全市共兑现补助原粮30626.6万公斤。其中:小麦1522.5万公斤、面粉17841.3万公斤、大米2236.9万公斤,有效保证了生态涵养区退耕农民的利益,为更好地落实中央批复的新规划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5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与所取得的成效作概述与分析。找出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补偿收益不确定性、退耕户开辟新的增收能力弱等问题是后期成果巩固的关键困素。据此,相应提出了工程政策建议。包括:适度控制退耕还林规模,工程实施应赋予农户自由选择权,调整完善工程相关制度,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建设成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没有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生产,而且对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国家生态目标持续性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退耕还林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面临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参与式方法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是实现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林业生态工程之一。在实施退耕还林中,指令性的管理方法难以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和利益,行政干预的方式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而参与式方法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激励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参与式方法的尝试,探讨退耕还林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退耕农户长期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陕西、青海两省4个县15个村400个退耕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20年的成本效益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的长期影响,预测了退耕后林草产品的产出、价格和农产品产量,分析了样本农户退耕前后在土地利用、种植结构、收入和成本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对林草产品价格、退耕补助、毁林复耕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测的价格和产出水平上,退耕提高了样本农户的收入水平。从长期看,退耕农户面临自然、技术和市场风险。要实现中国政府的生态建设目标,决策者应关注退耕农户尤其是退耕地比例高的农户的长期生计。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与京郊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郊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7个区县,近60万山区农民,其成果能否巩固,后续产业如何发展,关系到能否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总结了北京山区退耕还林的成效和模式,阐述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情况,解剖了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退耕户利益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退耕还林扩大化、退耕还林投入保护机制不健全、缺乏配套技术支撑体系等障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统筹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家粮食安全两大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江西、河北、陕西四省十县的调查,得到如下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到户率高;项目受益面越来越大;工程工作经费十分困难,粮食直补政策不会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农业税减免政策不会对工程新增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碳汇的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级政府支付能力、县域经济中农业贡献率、农户后续生机情况等社会经济指标,采用相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比例变换法规范指标值,然后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之分为3个等级,建议不同等级的县(区)实施不同的补偿额度,同一等级内实施不同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9.
To restore China's degraded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an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project name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GGP) in 1999. From 1999 to 2010, the government will spend US$ 40 billion to convert 147 million ha of farmland into forest and grassland and 173 million ha of wasteland (including abandoned farmland) into forest in 25 provinces. A primary focus is to replace farming and livestock grazing in fragile areas with reforestation and planting of forage crops. Given the project's tremendous size and number of participants, the attitudes of the affected farmers will strongly influence the GGP's success. To learn their attitudes, we surveyed 2000 farmers in 2005 to quantify their opinions of the GGP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their livelihoods, and we discuss the concerns raised by these attitudes. Farmers appreciated the grain and financial compensation offered by the GGP, but few considered planting of trees (8.9%) or forage species (2.2%) to be a priority. Although only 19.1% felt that their livelihoods had been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e GGP and 63.8% supported the project, a large proportion (37.2%) planned to return to cultivating forested areas and grassland once the project's subsidies end in 2018. Therefore, much of the restored vegetation risks being converted into farmland and rangeland again, compromi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s. To succeed, strategies such as the GGP must compensate farmers fairly for their costs, create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echniques for use on more suitable land, and create job and training programs that account for the needs and desires of farmers and give them alternatives to returning to old land-use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