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司法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事实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从羁押期间的"躲猫猫"事件,到对判决的民意指责,再到判决的执行难,申诉、上访问题突出,都充分表明了司法信用的危机。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利于推动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我国,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有明确的宪法依据、暗合的历史传统、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积极的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2.
董皞 《开放时代》2002,(1):48-59
文章从分析设置司法功能的目的入手,指出为达到解决纠纷、稳定社会的司法目的,首先要依靠司法公正。而作为实体公正的司法公正与作为程序公正的公正司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成为导致司法不信任的口实,从而影响人们对司法判决的信从。克服这一局限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树立和强化司法权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制度权威、法律权威与法院权威、法官权威之间的关系,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之间的良性互动,以确保司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龚丽萍 《发展研究》2006,(10):109-111
本文阐述了司法公信力的概念及其四个要素,即司法权威性、司法独立性、司法公正性、司法信仰;指出我国目前民众对司法所拥有信任与依赖程度较为簿弱,并从文化传统及社会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司法体制因素等三方面探求其因;从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治国理念,加强程序立法,加强法律的稳定性、严密性、前瞻性和公众认同性,从程序制度上堵塞干预法律的漏洞、强化制约监督机制,加大司法改革等方面寻求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茂久 《经济师》2014,(2):71-73
刑事司法的主要功能在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刑事司法关键环节是两大任务即定罪与量刑;刑事司法的公信力在本源上起源于启蒙时期的价值理念,这也成为构建刑事司法公信力的理论基础;刑事司法的公信力在实质角度上取决于定罪的准确与量刑的合理。同时在形式角度来讲,透明公正的刑事程序保证刑事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章朝辉 《经济研究导刊》2010,(32):209-210,22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渐深入和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尽快培养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并为广大人民法官所认可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凝聚法官队伍战斗力、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代表全国法官宣布"公正、廉洁、为民"是人民法官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谢群 《经济研究导刊》2013,(29):270-271
“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证制度是一项预防性司法制度,它的职能性质和独特作用得到社会及公众的高度认可,广泛存在于社会行为和El常事件当中。公证与公信力是紧密联系的,公证最核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具有公信力,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保持公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  相似文献   

8.
检察权即法律监督权,是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中所承担的特定职能和责任。目前,我国检察权的配置还存在较多的缺陷,如何完善检察权的合理配置,是当前司法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最新要求,这也对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新的标准,其实也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权力的透明度问题。因此,合理构建检察权配置,进行司法体制改革,让检察权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司法的保障。司法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充分体现其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否则就会消弱人们对司法权威的信任,挑起人们对司法公信的质疑。因此,司法机关在解决争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在办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做法,则必须立刻纠正,该放人的应坚决放人,该改判的坚决予以改判,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拖延放人,即使是维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李玉珑 《经济师》2010,(1):82-84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文章对什么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大众媒介的职责,中国媒介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建构中国媒介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的公信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任何法律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首先是要获得公众的认同.因为只有在公众的认识层面得到支持和认可,才能促进法律的施行,维持法律规范的有效性,达到立法的目的.然而近年来发生的刘涌案、余祥林案以及邱兴华案的判决结果所引起的社会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国刑法的公众认同度不高,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判决在整体上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这也使我们对刑事司法得到公众认同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本文探讨了我国刑事司法公众认同度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希望能够提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认同度,从而借由法律这一社会管理机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公众的信任对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举足轻重,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公募基金会面临着信任危机的挑战,但"危机"中孕育着改革的"机遇"。公募基金会的信任危机问题实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次生现象。如何重获公信力?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透明公益是根本;二是完善制度是保障,三是组织自律是关键。转型社会中即使公募基金会存在公信力缺失的问题,但其巨大的社会功能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3.
政法机关的司法能力集中体现在司法公信力上。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要让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政法工作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为大局服务,要在执法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将根深扎在群众之中,从群众期盼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用实际行动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余祥林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刑事司法公正性的质疑,刑事司法的公众认同遭遇危机.该篇文章首先对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的含义进行界定并介绍了其现状,接着分析了刑事司法公众认同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公众对刑事司法认同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司法独立、公正什么时候都是司法的核心问题,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如果司法不能保证独立、公正,将会影响裁判的结果,破坏司法的公信力,影响人们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仰,其破坏性效果不亚于颠覆人的精神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在我们现代崇尚法治的时代,我们要响应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要求,所以来探讨司法独立、公正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独立和公正是司法的根基,我们要从根基开始构建中国的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公信力指的是政府得到公众信任的力量和能力,它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相似文献   

17.
"第四权"是西方政治和法律界关于媒体和社会舆论行使监督权的新提法.在中国的司法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时候,是否体现出了"第四权"挑战司法的意味?如何实现"第四权"和司法权力的良性互动,并促使其成为公民社会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8.
区际民商事司法协助,系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的司法机关之间在民商事司法领域内的合作与互助.海峡两岸民商事司法协助应从我国"一国两制"的政策出发,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法域平等、诚信与信任、互惠互利、效率的基本原则.本文分析大陆与台湾民商事司法协助现状,认为大陆与台湾应在广义的民商事司法协助领域展开合作,根据大陆与台湾的现行法律,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相关协议的模式展开区际司法协助.  相似文献   

19.
蒋志兵 《生产力研究》2005,(8):118-119,144
政府信用是政府管理对象对政府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信用能力限制与“全能政府”冲突必然导致政府陷入信用危机的困境;地方政府规制无度,破坏了政党的理性预期,必然使人们丧失对公共政策的信任;绩效管理的陷阱、责任与制约机制的缺失是妨碍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又一障碍。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应把加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诚信政府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传媒和民众三者关系中,传媒主动承担了媒介作用让司法和民众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传媒的价值导向和定位和民众的感性,导致脆弱的司法容易偏离独立和公正的道路,成为关系中的受害者。为了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回归,重新界定传媒价值导向、增强司法独立性和培养民众的理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