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3月30日,招商银行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研究发现,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蕴含巨大市场价值,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资私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2009年初,贝恩管理顾问公司携手招商银行共同开展了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研究,并发布《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我们结合了权威统计数据,采用贝恩公司的“高净值  相似文献   

3.
2013.5.7北京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下称《报告》)。这是继2009年、2011年两度合作后,双方第三次就国内私人财富市场进行的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高净值人士是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千万元人民币的个人,超高净值人士是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个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80万亿元人民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30日,招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09国内私人财富报告>.该报告研究发现,国内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5.
高峰 《投资北京》2011,(11):93-94
前不久,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联合发布了《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较2009年末同比增加约19%,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已达50万人。62万亿的钱袋子如何打理?作为全球私人财富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百姓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相似文献   

6.
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统计显示,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创造更多财富、保证财富安全、高品质生活、财富传承、子女教育、个人事业/企业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7.
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日前联合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指出,在蕴含巨大价值的私人财富市场中,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私人银行业特别是中资私人银行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此外,历经两年的市场竞争洗礼,中国私人银行业的从业者们已初步摸索到行业的特点,并逐步形...  相似文献   

8.
刘强 《金融博览》2011,(1):48-49
瑞信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财富来源地,预计2015年财富增长将超过1倍,达到35万亿美元。这表明,国内居民的财富在迅速累积,无数精英在为社会尽责、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财富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国内富豪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银行都已经在国内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争夺这片银行利润的"蓝海"。作为最早涉足高端金融服务领域的中资银行--招商银行,2010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在"2010年全球私人银行奖项"评选中,该行获得"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奖。这是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继荣获《欧洲货币》、《亚洲货币》和《财资》等国际媒体评选的一系列"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奖项后,获得的另一项国际殊荣。那么,他们对当下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有哪些见解?客户构成情况如何?未来发展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用卡》2014,(9):27-32
2014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2014私人银行财富配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农业银行私人银行连续第4年为个人高端客户推出财富配置策略建议。《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主持研撰。《报告》以“转折与分化”为主题,深度剖析了全球经济形势、国内改革发展动态,并集合资产管理行业的实践,为客户提供了财富配置领域的全视角解析。本刊节选《报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黄晓旭 《理财》2021,(1):44-45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风险管理白皮书》(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从市场、机构、客户、投资、传承、战略六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情况并对私人银行未来服务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福布斯中文版和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将达到38.3万人。由于房地产价格近十年持续攀升,  相似文献   

12.
要闻速览     
《黑龙江金融》2012,(6):4-5
正央行: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2011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12年,各地区金融机构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和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中国百万富豪家庭全球第三过亿家庭648个美国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其第12份《全球财富报告》,比拼百万(美元)富豪家庭数量,美国仍旧首屈一指,数量达到513万户。中国于日本之后排名第三,百万富豪家庭数量超过140万户,另外还有648个超级富豪家庭(指私人财产达一亿美元以上)。根据报告,2011年全球私人财富增长1.9%,达到122.8万亿美元。不过,这一增长速度已经是"踩了紧急刹车",相比之下,2010年和2009年全球私人财富增长速度达到6.8%和9.6%。报告称,大幅减速的原因是全球经济不稳定以及主要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不景气,预计未来5年,全球私人财富增长速度将为4%-5%。到2016年,全球财富预计将超过150万亿美元。报告还称,全球超级富豪的财富增长速度比任何人都快。去年,全球超级富豪财富增长了3.6%,达到7.1万亿美元。报告预计,到2016年,超级富豪家庭的财富增长6.8%,达到10.3万亿  相似文献   

13.
<正>互联网、科技创新等一批创业企业的出现,令国内富豪人数快速增长。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手发布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基于互联网技术或平台的新型致富模式催生了新富人群涌现,而这类新富人群更关心财富创造,喜欢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为自己带来更多收益。近年来,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规模在逐年扩大。2014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首  相似文献   

14.
瑞信于2010年10月8日发布《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法国达35%。过去10年里,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显然,如此巨大的市场对中国私人银行来说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各商业银行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实际意义也更多地在于维护高端客户资源和提高银行声誉上。因此,中国私人银行发展,虽说发展空间巨大,但仍需相应的推力。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国民财富持续增长,一个数量庞大的高收入阶层正在加速形成,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成熟。根据波士顿公司的调查,预计2009年中国大陆富裕阶层拥有的资产将达到2.3万亿元。随着高净值客户财富的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正>财富研究机构新世界财富公司(以下称"新世界财富")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越南私人财富增长率为210%,是这十年私人财富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以198%的增长率紧随其后,位居全球第二。新世界财富分析认为,越南的高私人财富增长率得益于"越南制造"正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中国制造",越南开始成为新兴的全球制造业中心。越南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快速发展的经济、较  相似文献   

17.
《云南金融》2009,(7):55-55
2009年6月18日,“2009年招商银行第3届理财教育公益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亚健康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8.
《欧洲货币》对中国私人银行做出的判断最具有代表性:中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有利可图的财富管理服务和产品市场之一,中国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行业将拥有一个非常广阔、富有活力的市场。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我国个人资产激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十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在《中国财富报告》一书中分析道:中国财富状况发生质变,57%的资本被私人掌握,私人资本已成为中国财富的主要形式,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成为许多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将为银行带来一半甚至更多的利润。随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预期支出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据《2012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统计,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来源地。在中国1000家最大的企业中,企业家的平均年龄48.3岁,其中家族企业占2/3。由于第一代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55~75岁,未来5~10年,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将面临财富传承、企业传承问题。财富传承的六大障碍全球范围内不乏企业及个人资产未能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