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启 《商业科技》2013,(10):50-52
本文上篇沦及了多元共生、多元共和、多元共荣三位一体的多元和谐天道哲学的缘起与由来;多元和谐哲学与一元斗争哲学的逻辑比对与PK;以及多元共生乃构筑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基石。  相似文献   

2.
天启 《商场现代化》2013,(16):46-48
<正>本文上篇侧重阐述了多元共生是构筑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基石;中篇主体论述了多元共和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下篇则将研析多元共荣是建构幸福中国与幸福世界的共同归宿。多元共荣:幸福中国"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当此"中国梦"已成举国上下热门话题之际,每个人都在纷纷构建自己的美好梦想,每个人都可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中国梦"。然而在这五彩缤纷的美好梦想中,有一个最大公约数,那便是:幸福,多元纷呈的幸福。幸福,是每个中国人美好梦想的共同取向;由多元纷呈的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梦想多元集成的"幸福中国",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3.
<正>天缘机巧:三位一体多元天道哲学的缘起"聚小博大,多元和谐",这是笔者2006年9月为策划创办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主办的《中国企业导刊》提出的该刊核心理念。意在聚合全国中小企业之能量,博弈国内国际大市场,组织多元经济协作共赢,共建和谐市场和谐社会。而一元垄断,是不可能和谐的。"万物多元共生,宇宙多元共和。"是笔者2006年10月为编辑出版和宣传世界最长的新文明童话《金猫传奇》三部曲提炼的该书主题和宣传理念(后该书主题改为"世界和谐,万物共存,宇宙合和")。  相似文献   

4.
<正>如何借取天公力,百炼钢化绕指柔?本期奉献给读者的封面文章,似乎有点"火药味";然而镜鉴一番温婉而刚毅的女外交官的智慧,是否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品味一番中国北方最大市场集群构建者的仁义当先、诚信豁达、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儒商风范,是否可以化争斗为和合、化互损为共赢?参研一番本刊2013年年初改版以来第1、4、7期推出的"多元共生"、"多元共和"、"多元共荣"的天道哲学思维,是否可以化一元为多元、化对立为互补、化独占为共享、化  相似文献   

5.
<正>两种前卫思潮的耦合与呼应一种思潮,多元共生的思潮,在全球悄然兴起;一种呼唤,"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呼唤,在世界回荡。多元共生的思想与心灵约定,或许以2012年夏天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首届全球共生论坛"为小小的标志,彰显于人们视觉的地平线,从而将蔓延至各个群体、阶层、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乃至全球各地,将达成一个最大公约的默契:多元共和,体行共生。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给中央领导和中央党校领导起草讲话、提供政策建议的高层智囊——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崔振椿教授,前不久出版了《多元共和》一书,超脱出日常形而下的政策思考,升华至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从宇宙本源与生命始母的高度探索了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生存、运行与发展规律,系统阐述了多元共和哲学思想,认为多元共和是宇宙万物、天下万有、生命奇迹、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商道孕育衍生、和谐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指要求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各个环节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状态.人与人之问诚信友爱、恭谦有礼、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组织与组织之间公平交往、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天人和谐、协调发展.在这些要素中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状态,工作氛固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工作效率、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可以发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挤压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共同进退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共同探索增长和创新之道,形成国民经济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国有经济有其独特使命,要在适当条件下对民营的竞争做出适当让步,尤其是不能用行政权力来干扰民营经济的合理合法增长和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9.
廖峻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203-204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中庸理论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一传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多元混合社会秩序和二元法律文化结构的总体性法律文化背景,这一法律文化背景中包含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诸多矛盾关系,运用中庸理论这一传统智慧的结晶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法律文化的矛盾,使之达致和谐,对于构建我国法治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1):66-6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由于不重视社会行政、多元的行政利益等原因,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尽管中国目前越来越重视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对多元化的认识也更为深入,但是还应该进一步在注重中国国情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健全广泛的公共责任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实现多元行政主体之间的有机协作,满足多元的社会利益需求,维持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中建  张娟 《中国市场》2011,(35):183-184
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碰撞和冲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要坚持文化的"一元主导"与"多元融合"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文化选择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经济学家):实现垄断行业内国资与民资不同规模企业的和谐相处,关键在于进一步推进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的分工协作,构建共生共荣互利共赢的企业生态。国资民资并非对立关系,二者应该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一致的,专司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足以确保经济稳定发展和金融安全运行.但近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伴随经济系统的日趋复杂,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开始显著分化甚至出现背离.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那么,从政策层面出发应该如何创新宏观调控以缓解两者的矛盾、促进两者共生共荣呢?针对于此,由高洁超撰写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与宏观调控的创新》一书,以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分化为起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以影子银行为抓手,剖析了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后果;在详细分析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转型与创新基础上,提出了双支柱政策的协调路径和完善空间.该项研究为理解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框架的改革逻辑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产业链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围绕生态产业链稳定发展问题,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文献在生态产业链影响因素提出方面相对主观,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证检验.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开发了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影响因素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并识别了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的影响因素,为生态产业链多元稳定性管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银行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而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则需要银行这一"多元、优质、高效"的专业化金融服务供应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银行自身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切实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正确认识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3)
"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词汇之一,如何顺利解决就业难问题,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利益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从多元合作视角下扭转就业观念入手,彻底改变就业主体的思想,使其与时俱进,以推进其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和谐缺失表现为:缺乏诚信和责任;破坏资源和环境;漠视劳动者权益。对我国民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制要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和活而有序,要构建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文化、与消费者的和谐共荣文化、与竞争对手的和谐共赢文化、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文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民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的进程中,十分注重多元产业间的协调性,谋求经济与文化融合、资源与环境和谐、生态与畜牧“双赢”、市场群与产业群互动,初步形成了中国煤都、北方商埠、电力基地、制造业基地、旅游胜地与生态畜牧强市“共栖共生”、互促互动、多元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和谐缺失表现为:缺乏诚信和责任;破坏资源和环境;漠视劳动者权益.对我国民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制要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和活而有序,要构建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文化、与消费者的和谐共荣文化、与竞争对手的和谐共赢文化、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文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民营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程 《商场现代化》2012,(27):195-196
"和谐"一词,在当下已经成为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且最时髦的热门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话题或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对和谐问题进行研究,树立和谐的价值理念,不但对于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建立世界和谐新秩序等方面也会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视域下,对和谐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倡导和谐价值观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