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党的三中全会发布两个农业文件以来,特别是在一些社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的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包产到户的发展,不仅出乎领导的意料,而且连这个变革的主体——农民群众,开始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好的结果。第一,包产到户发展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原来设想在全国可以有10%的生产队搞,后来设想为20%,事实上都突破了!现在,估计全国搞多种形式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超过40%,而且还在发展之中。农民要求包产到户,反映了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包产到户的发展,一般是每收获一次,农民算一次帐,看到不搞吃了亏,晚搞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滁县地区从1979年起实行生产责任制。由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逐步发展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目前全区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共有24,117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9.54%。联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社员收入,出现了连年增产增收的好形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将该地区1981年人民公社年终分配情况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经济水平处在中间状态的地区,推行什么样的生产责任制,才能既有利于稳定生产队的经济主体地位,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又能把责任制落实到每个劳动力头上,使集体经济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最近,我们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间状态的河南开封地区,对推行的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生产责任制作了调查。这个地区除兰考、登封两县主要搞包产到户外,其余各县一般都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调动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个人两个积极性。1980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可喜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4.
(一)包产到户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在不少领导干部中还在进行着能不能搞包产到户的争论安徽省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1978年底只有1,200个,占生产队总数的0.4%;1979年底发展到38,000个,占10%。1980年初开了全省农业会议,肯定了包产到户是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1980年5月底发展到87,000个,占23%;麦收之后又有较大的发展,到1980年10月中央75号文件下达时,已有176,000个,占41.6%。当年10月召开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强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原来集体经济管理职能的一部分交付给农户承担,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职能作用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加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怎样领导7少数社员认为“‘双包’到了户,何必要干部”。有些基层干部也有畏难情绪,认为  相似文献   

6.
20年来,包产到户屡受批判,自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农业政策放宽,它又迅猛地发展起来。一些人千方百计阻止包产到户,不惜用政治批判、开除党籍、纪律制裁、不供电、不给用水、不供应计划物资等来威胁,但结果不仅未能制止,其发展的势头反而更猛。事实证明,凡是搞了包产到户的地方,效果都十分显著,增产、增收、增贡献,有的社队十年陈债全还清,社员一年大翻身。现在,包产到户能增产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公认了,然而,仍有些同志认为包产到户方向不对,还是跟群众“顶牛”。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责任制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其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围绕着什么是“包产到户”各有各的解释,存在着争论和疑虑。何谓“包产到户”“包产到户”体现了生产队内部的一种经济关系。它的经济主体是“生产队”,承包者是“户”。“包”是把“生产队”与“户”联系起来的“媒介”或纽带。“包产到户”是以承认“生产队”的存在为前提的,又是以确认“户”的管理责任为杠杆的。两者各有权、责,既保证生产队这种经济主体的地位,又便于“户”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其一,生产队占有生  相似文献   

8.
包产到户,在贫困落后的社队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这已经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但是,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生产水平较高的社队,是否也可以搞包产到户呢?安徽省嘉山县张八岭公社蒋岗大队可以作出一个很好的回答。蒋岗大队,在津浦线张八岭车站附近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地方,全大队只有5个生产队,102户,508人,1,136亩耕地,生产以水稻为主。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灵台县中台公社有83个生产队,去年实现口粮按劳分配加照顾的有67个队。这种分配办法,打破了多年来坐吃基本口粮的“铁饭碗”,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社员参加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去年在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社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总产达到990多万斤,比1978年增产11.8万多斤。还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生育率由1978年的9.52‰下降到1979年的8.24‰,节育率达到95%。队干部反映,这个政策好,社员出勤多,干活质量好,劳动效率高,生产有秩序,工作起来有信心。劳动好、劳力多的社员认为,这办法好得很,多劳多得,分配兑现,再不怕吃亏,劳  相似文献   

10.
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生产队的职能作用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生产队与社员之间,已由过去的队营统管关系变成了户营承包关系.由队统一经营和管理的职能已大为削减,生产队不再直接组织生产、调配劳力和核算盈亏了.这一新的变化,引起了一部分人对生产队存在的必要性和生产队的组织规模问题提出了异议.有的人认为,现在生产队已经不起作用了,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主张取消生产队;有的人认为生产队现有的规模太小,队干部的报酬负担重,为了减轻社员负担,主张适当并大生产队;等等.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举世瞩目的变革(一)家庭承包制是农民长期实践的创造十年前,安徽是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农业省.农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落后状况,长期困扰着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农民深深地感到他们被"一大二公"的体制桎梏得无法喘息,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机会终于来了,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干旱,全省70多个县无法秋种,当时省委决定: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借给社员种.肥西县山南区借地种麦,有71%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安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1979年春,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两个  相似文献   

12.
质疑限制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里,宅基地上市流转一直是中国农民的奢望。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宣布:“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这是宅基地产权模糊的肇始。随着私有财产保护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宽甸县夹皮沟公社,共有九个大队,八十四个生产队,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公社。虽然山林、硼矿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过去由于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农业上搞“单打一”,办企业也只抓公社独家经营,社队企业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和社员生活比较困难,是全县有名的困难社。近几年,他们立足当地资源,走联合道路,打破社与社、社与队的界限,重点联合生产队企业,路子越走越宽,促进了社队企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收入。到一九八一年底,全社共办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滁县地区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开始的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逐步发展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们对农村社队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议论纷纷,有的人一听说包干到户,就忧心忡忡,或则不敢沾边,放任自流;或则斥为倒退,强扭硬纠,这种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临桂县会仙公社的实践,否定了上述那些人的无端指责。这个公社424个生产队,1979年有15个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增加到148个,但刮来了一股“纠单干风”,折腾了半年。下半年,公社党委分析了本公社的实际情况,决定顶住一切指责,尊重群众意愿,大胆地引导各生产队选择合  相似文献   

16.
在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有些生产队采取了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办法。一时为城乡人民所普遍关注,誉毁褒贬,众说纷纭。有人说,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应一概否定。也有的人从包产到户的实际增产效果出发,认为这实质是一种前进,主张开放绿灯。到底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包产到户呢?就让我们从包产到户是进是退的问题谈起吧!首先应当指出,后退并不总是一件坏事。进退和是非是两组含意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离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蒲圻县不同地区的18个生产队,516户社员的家庭副业情况,经过两次调查表明,八二年和八一年相比,这些生产队和社员户,随着集体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家庭副业生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家庭副业收入,在社员家庭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大。516户社员,八二年家庭副业总收入399,988元,占集体可分配总收入596,246元的67.1%,比八一年增加111,526元,增长38.7%,八二年家庭副业人均收入138元,占集体人均分配收  相似文献   

18.
75号文件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共写了12个问题,其中第六条专讲包产到户:“当前,在一部分省区,在干部和群众中,对可否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产,从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是必要的。”“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苦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我们百色县阳圩公社布林大队,过去享受固定补贴的大队、生产队干部共有69人,每年提取粮食9,600斤,定额补贴费7,900元,全大队平均每个农业人口负担6.18元。这个大队10个生产队在实行包干上交责任制后,干部也和社员一样分了责任田。党支部根据社员的意见和要求,本着领导班子小而  相似文献   

20.
从1978年秋种开始,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在安徽省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逼迫”下诞生,经肥西县山南公社试点,蔓延各地。目前,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在安微农村已占1/3,在六安地区达到2/3,在肥西县超过了95%。这是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左倾路线禁区,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