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2011,(1):88-94
一场金融危机,加速了跨国公司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步伐。而中国中西部地区也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当今,"西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东部产业转移与中西部“三农”问题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西部地区受"三农"问题拖累,东部地区则受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困扰,且两者互为影响、相互加强.统筹解决两大区域发展难题的现实且有效途径,是积极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及其承接.东部以产业转移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中西部则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承接,要求构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倒逼机制;将中西部地区打造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应加强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3.
<正>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10月18日表示,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还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三大困难和问题。蒋耀平在"全国加工贸易承接地经验交流会"上说,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具备优势和条件。但必须看到,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龙斌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34-136,183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也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沿海地区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而且可以化解资源约束,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为此,中西部地区应该依托优势找准承接点,积极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构筑产业集群,以确保顺利承接。  相似文献   

5.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暕  郑露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52-54
为实现中西部地区顺利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文章利用Hoover系数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现状,确定出需要转移的产业。通过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确定出中西部地区可以承接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适合的对接点。结论表明,通过分析Hoover系数来指导产业转移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张鑫 《特区经济》2009,(6):263-265
我国正发生产业区域梯度转移,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作用,并指出当前中西部地区违背产业集聚规律导致产业承接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集聚政策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沿海地区大批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劳动力就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新的血液。然而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成为制约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江西建立现代服务业基地有其有利条件,但也有明显的发展障碍。对此进行进一步思索和探讨,对促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训健 《北方经济》2010,(19):41-43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国际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我国东部地区在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把传统产业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准确把握同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而以皖江示范区为代表的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与评价——以纺织产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文勇 《特区经济》2012,(2):200-202
本文分析了产业转移出现和产业承接的动因,并从具体行业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因素,通过对中西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区域产业承接能力应在考虑具体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各因素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在区域承接能力上,应抓住重要因素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产业》2010,(9):15-15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任务。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是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不仅仅是为了承接产业转移,而是通过“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信息》2009,(12):15-15
今年以来内蒙古各地均在抢抓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东部发达地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继续将部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蓝旭鹏 《广西经济》2009,(11):42-43
在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迎来了发展机遇。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存在“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企业转移陷阱”。现有理论研究表明,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产业链整合,发展产业集群,就有可能摆脱这一陷阱,而地方政府相关的集群政策无疑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成功承接东部产业并发展白色家电产业集群的安徽合肥市与同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前沿的广西玉林市作政策比较,发现合肥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与两市政策差异,从而对玉林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而以皖江示范区为代表的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7.
一、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下,产业转移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作的重点。国家也非常明确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1月,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资本产业投资与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移促进本土企业配套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系统,并以武汉承接制造业转移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从微观层面上讲,本土企业配套能力建设应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琪 《新疆财经》2013,(6):38-45
在转交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年-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五种类型,且这些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为促进我国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优化,本文提出:强化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合性;培育各省区特色核心竞争优势,引导产业竞争力合理布局;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整合凝聚区域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主动参与更大空间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成本大幅提高推动国内加工贸易必须向中西部转移。然而,由于存在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差、通关效率低、竞争对手多等制约因素,中西部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同时争取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