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人口向城镇的加速集聚,服务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深入分析吉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内在关联及协调发展问题,能切实发挥服务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快推进吉林省城镇化进程。基于当前吉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现状,要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应重点推进城镇建设,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打造中部城市群,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同时,以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以推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敬然  庾莉霖 《当代经济》2017,(35):36-37
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建设步调不停加快,城镇化率与城市竞争力连年加强;城镇化进程急速推进,服务业同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化与服务业不协调方面也呈现出来,服务业落后于城镇化,城镇化程度不高也影响着服务业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城镇化与服务业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进行研究,为使吉林省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及服务业蓬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为 《发展研究》2017,(9):99-10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是破解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的关键,而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互为彼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剖析福建城镇化、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释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耦合机理,定量评价福建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实证分析其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从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看,工业是服务业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规模条件,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工业的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可以说城镇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让市场在城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是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发挥民间资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从九方面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服务业方面对内向民间资本扩大开放,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推进政府向民企购买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房地产市场开发建设,尤其是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智慧城市与绿色发展方面激活民间投资;让民营科技企业推进城市产业升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鼓励龙头型民营企业参与城镇综合体和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和草根金融,支持转移人口创业。  相似文献   

6.
周小娟 《经济师》2014,(5):34-35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现阶段是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四川推进服务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资源富集地区,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转型的关键。通过对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内蒙古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总量偏小、发展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投入力度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等。基于此,提出内蒙古服务业的优化发展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转变观念意识;优化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优化政策环境;推进城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对吉林省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及休闲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有限。综合来看,吉林省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城镇化,两者还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应优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吉林特色服务业,同时应加强城镇化建设,为服务业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第三产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所占比重偏低、就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带动就业趋弱等诸多问题。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大,山西省要以体制改革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新型城镇化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内涵,创新城镇化模式路径,引导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值得研究。通过对我国现有城镇化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镇化模式中以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以就业规模决定人口规模的城镇规模创新,实现联合办公、综合管理的管理方式创新,发展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和文化建设中抓教育的创新,以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敏 《技术经济》2014,(11):44-51
利用1990—2012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探讨了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互相促进,服务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大于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且两者的动态关系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型城镇化可提升消费层次和水平,激发投资需求、带动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培育新型农民。总体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扩大全社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采取发展中小城市、推动产品结构转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等措施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3.
连华 《经济师》2014,(8):19-19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迫切任务,应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同时促进农村传统服务行业改造,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加快构建包含农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在内的多项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实现与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推进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2014~2020年,我国将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加速进程、提升质量、彰显特色、支撑未来的重要作用,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培育类型与功能多样的文化业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构建文化产业多元发展格局,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郭进  徐盈之 《财经研究》2015,(12):118-128
现有关于中国服务业滞后的研究多基于经济活动视角,未能充分重视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个方面分析了服务业滞后的现实依据,并基于城镇化扭曲视角,论证和分析了城镇化扭曲对服务业滞后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指出:扭曲的城镇化会通过增加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和降低城镇创新活力来加剧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状况,通过增加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和抑制城镇消费潜力来加剧生活性服务业的滞后状况.同时,全球价值链地位可以调节城镇化扭曲对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和生活性服务业滞后的影响效应.据此,文章从矫正城镇化扭曲入手,对如何推动服务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省会城市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部分省会城市服务业占比出现持续走低现象。究其原因,低利率政策导致服务业投资被挤出、城市扩张带来人口密度下降、服务业层次和效率偏低、空间依赖的城镇化无法为服务业发展形成有效的腹地支撑、片面追求高端服务业发展方式缺乏就业包容性,使区域中心城市内源性的服务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依托城镇化实现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外源式增长,需发挥中心城市在服务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城市群(城市连绵带)实现空间梯度发展;提高服务业用地效率,防止城市低效扩张;实施有差别的房地产政策,提高规划的包容性;消除投资配置扭曲,引导资金投向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消费率始终处于低位?研究发现,城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张,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市民化抑制了消费需求;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利于劳动报酬提升,进而导致消费不足.本文利用1978-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城镇化、服务业发展推动了消费需求扩张.因此,本文认为应继续深化改革,逐步消除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生产型服务业的进入壁垒,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基础在于集聚经济,而我国目前已步入服务业经济时代。为此,论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建立PVAR模型对服务业集聚、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它们各自存在自我发展的惯性现象,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和"城市病"问题阻碍了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集聚也会对城镇化起抑制作用,两者互为反向关系;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自身的变动,但在长期中,这一主导因素转化为城镇化。最后,从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业空间合理布局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5,(10)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出现了向大城市或城市群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高端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链的重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会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