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绿色人居环境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阐释了绿色低碳人居环境的概念,对秦皇岛市在构建绿色低碳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完善绿色低碳法律法规,实行绿色低碳优惠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关闭落后产能、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完善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居民生活理念与习惯,使个人生活绿色低碳、推广低碳节能建筑、发展"碳汇园林"等解决对策,对实现秦皇岛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程.经济效益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政府开始针对环境保护、低碳类型的经济发展、减少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营销手段.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在近些年来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质量这一现象,尽快的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保证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手段应用而生.在应用绿色营销手段的同时也引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减少各种污染源的排放,从而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展了环境效益.本文通过简述企业实行绿色营销的意义所在,分析低碳经济治理环境的内涵与意义所在,简析我国实行绿色营销理念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探讨如何实施针对性的策略解决绿色营销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区域环境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室内外环境的方方面面。从提出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分析了建筑的不同节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危机不仅导致国家和地区间的实力对比重新调整,更引起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转变, 低碳经济作为危机的产物进入人们的视野。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 在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理念下,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环境产业。建筑领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城市污染的日益严重,使绿色节能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综合运用了各种绿色节能的施工技术,这一理念的普遍接受和运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节能建筑的基本内涵,了解了绿色节能建筑的优点及特色,并通过对节能施工技术措施的深入分析,实现绿色施工中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高效使用资源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科技得到很大的进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被人类破坏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低碳生活开始被人们反复提起,低碳建筑也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就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讲解低碳建筑的意义,并提出建议,从而保护环境,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低碳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低碳理念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低碳理念下的建筑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全寿命周期视角下不同于普通建筑的成本构成。借鉴既有理论研究,将碳排放减少量的价值量化并作为新的成本参数,并在分析了寿命周期内各成本参数的不确定因素后,通过盲数理论处理此类盲信息,建立基于盲数理论的低碳建筑LCC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得出LCC的估算区间,还能附以相应区间的可信度,对碳排放减少量的估算更能体现低碳建筑的成本价值。相比传统估算模型,该估算结果简洁准确。  相似文献   

8.
关海波 《经济论坛》2012,(11):116-118,129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具有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促进区域低碳产业整合开发以及养成低碳生活风尚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低碳理念,分析了目前低碳景区管理面临的技术难、成本高和景区评价标准不完善、公众环保生态意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国家加大对低碳景区的支持、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合理规划生态承载量、倡导全程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设计倡导消费减量、资源循环和再利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对于国家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依据"两型社会"实质,结合绿色设计理念,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应以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和谐环境、循环经济、低碳生活为发展理念,才能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整体策划和建设指导,在低碳概念下其发展的方向对我们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规划设计中注入低碳理念、建筑的环境属性、建筑材料的多层次开发以及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来综合性地论述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低碳生活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市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系统分析我国构建城市低碳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出五个路径,即建立低碳生活观念培养机制;发展绿色建筑体系,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与碳审计体系;多渠道增强低碳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增加碳汇载体;健全城市公共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12.
傅群 《经济研究导刊》2014,(8):265-266,272
低碳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低于普通建筑,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低碳建筑是当前形势下绿色建筑对能源要求的具体化体现,各国对绿色建筑已有成熟的评价标准。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全寿命期周期法和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文献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在不同阶段低碳建筑的评价内容,并对低碳建筑标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绿色管理是实现人、环境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是新的企业管理思维理念,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在当今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绿色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低碳节能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节能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建筑物的节能、绿色环保要求,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绩效管理模式的变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创新绩效管理理念、优化绩效管理系统、创新绩效评估机制、完善绩效薪酬制度,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各项管理革新,倡导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利益的二元回归。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是全球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是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方向。张家界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大背景下,应把高绿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张家界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实现低碳交通与建筑、倡导低碳消费理念与模式、构建低碳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游世界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绿色建筑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是指,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注重人的恬静以及人与天然环境的和谐的建筑。鼓励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的潮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绿色建筑不能给我们带了的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空间,并且在当今社会许多资源的不可再生利用的情况下,更能减少资源浪费,为了与时俱进,应加大绿色设计理念的创新,把绿色建筑落到实处。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以及设计理念的概念,并就现存主要设计理念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围绕低碳绿色经济、城市建设以及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在对城市建设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中国低碳绿色城市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SWOT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于"三生"共赢理论,分析低碳绿色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分析中国城市建设的战略问题,依据PEST分析法,统筹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从理念、政策、体制、人才、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探索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适合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低碳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进步,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积极的提倡和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发展理念的要求下,不仅各行各业要响应,城市要响应,农村也应该积极配合低碳发展的理念。本文主要探讨了一下,在低碳发展的理念下,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应注意哪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由于盲目生产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导致许多物种消失或濒临灭绝,人类的患病几率也大幅增加,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低碳概念在生产与生活中被人们引用,其中建筑设计下的低碳概念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当前的低碳设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概念下设计的建筑仍不能较好的反应建筑低碳效果,设计概念与环保理念没有得到完整的融合.基于此,积极挖掘与研究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