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组织声誉是指与其他处于领导地位的竞争者相比较,组织的过去行为结果和将来前景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吸引力。公众可获得的关于组织特征、能力、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其亲身经历是他们对组织声誉进行评价的基础,而组织声誉也会对组织的绩效及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影响。为了提升自身的声誉度,组织有必要发展和树立一种综合性的声誉管理理念,从组织声誉产生的源头抓起,构建管理组织声誉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声誉约束的民间金融组织动态博弈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来自于发起者承诺的高收益和参与者期望的高回报,这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发起者违约惩罚的贴现值和合约执行成本是民间金融组织能否顺畅运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企业组织转型与声誉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荣良 《经济管理》2007,(10):26-30
科层制企业组织形式下,一般是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来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网络组织形式下,成员企业通过良好的合作能够带来很多市场与科层组织所没有的价值,但由于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及成员间的欺骗.使得网络组织的成员合作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维持合作关系的稳定与良好运行,以获取更大的网络协作效用.客观上要求建立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激励机制.而声誉正是网络组织成员合作的一个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5.
动态不一致性及政府声誉与通货膨胀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卫江 《现代财经》2002,22(1):35-38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及其代表性的巴罗-戈登模型,在分析了克雷普斯·威尔逊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成功防范动态不一致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综合考虑组织信任相关影响因素,以感知理论、信任理论和声誉理论为基石,以专业服务企业客户企业为调查样本,构建“专业感知—专业声誉—组织信任”概念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专业人员感知、专业产出感知和专业流程感知对组织信任及专业声誉均具有正向影响,专业声誉对组织信任具有正向影响,专业声誉对专业人员感知与组织信任间关系以及专业流程感知与组织信任间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专业声誉对专业产出感知与组织信任间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主管-下属组织认同与下属离职意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管-下属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下属组织认同完全中介主管组织认同与下属离职意愿的关系,且主管组织认同对下属离职意愿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下属组织认同产生间接作用。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主管组织认同能够传染给下属组织,从而改变下属组织认同。所以,要降低下属的离职意愿,既需要提高主管组织认同,也需要提高下属组织认同。  相似文献   

8.
组织声誉是一种可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构建良好的组织声誉可帮助企业获得创新资源,以实现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成长。创新合法性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企业利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必须得到创新合法性才能获得产品收益,实现企业成长。基于创新合法性视角,对组织声誉与企业成长关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以创新合法性为中介机制,构建了组织声誉对企业成长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笔者利用我国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和信号理论角度,研究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组织形式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收取比较高的审计费用;进一步地,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发现,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组织形式是通过审计师声誉而作用于审计定价的,且主要是通过对审计师声誉的约束机制来影响审计定价,审计师声誉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0.
韩雪松 《生产力研究》2007,(23):113-115
组织认同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组织行为研究的关键变量,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中西方研究现状看,大量对组织认同前因变量的研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组织认同理论基础的追溯以及扎根理论的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以组织特征视角的企业组织认同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传统的声誉机制作用机理研究的不足入手,具体探讨了影响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4个因素,即声誉惩罚机制的有效性、市场中进行声誉管理企业的比例、声誉信息的可靠性和声誉标准,并从这4个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声誉机制作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在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交易治理中有其独到的优势。本文基于进入权和声誉两种治理机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为服务外包组织治理搭建了一个框架模型。在静态模型中,通过对市场、外包和企业三种组织的比较制度分析得出,虽然三种组织形式都不可能达到社会最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水平,但基于进入权治理的服务外包组织可以得到次优的激励效果。在动态模型中,通过引入不对称信息和声誉机制,证明了在长期合作条件下,服务外包组织可获得社会最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水平。  相似文献   

13.
We interpret the psychology literature on social identity and examine its implications. We model a population of agents from two exogenous and well defined social groups. Agents are randomly matched to play a reduced‐form bargaining game. We show that this struggle for resources drives a conflict through the rational destruction of surplus. We assume that the population contains both rational players and behavioral players. Behavioral players aggressively discriminate against members of the other social group. The existence and specification of the behavioral player is motivated by the social identity literature. For rational players, group membership has no payoff‐relevant consequences. We show that rational player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flict by aggressively discriminating and that this behavior is consistent with existing empirical evidence. Our paper relates to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ch finds that social heterogeneity tends to be increasing in economic variables which we interpret as indicating inefficiency. We provide an explanation that, as social groups compete for surplus, disagreement and inefficiency can result. Our work also relates to the social conflict literature, which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 level factors such as unemployment and civil disturbances. This literature finds that the amount of social conflict tends to be increasing in the inequit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声誉治理对企业创新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声誉治理研究相关文献,全面回顾与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理清企业创新网络声誉的内涵及特征;明晰企业创新网络声誉治理动因,归纳企业创新网络的声誉治理机制,总结企业创新网络的声誉治理绩效;最后探析当前企业创新网络声誉治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uses recent legislation in Austria to 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sovereign reputation and yield spreads. In 2009, Hypo Alpe Adria International, a bank previously co‐owned by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Carinthia, had been nationalized by Austria's centr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avoid a default triggering multi‐billion Euro local government guarantees. In 2015, special legislation retroactively introduced collective action clauses allowing a haircut on both the bonds and the guarantees while avoiding formal default. We document that legisl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action designed to partly abrogate the guarantees resulted in a loss of reputation, leading to higher yield spreads for sovereign debt. Our analysis of covered bonds uncovers an increase in yield spreads on the secondary market and a deterioration of primary marke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信誉的价值:以网上拍卖交易为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周黎安  张维迎  顾全林  沈懿 《经济研究》2006,41(12):81-91,124
本文使用网上拍卖交易数据,就卖者信誉对市场交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卖者的信誉评价一方面影响物品成交的价格,另一方面还对物品拍卖成功的概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相对来说,卖者的信誉评价对后者的效果比对前者要更显著。这是本文的主要发现。该结果验证了在一个没有政府干预、近乎自由放任的“虚拟”市场上信誉机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信誉缺失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蔡洪滨  张琥  严旭阳 《经济研究》2006,41(9):85-93,102
针对当前中国缺乏高信誉度品牌这一现象,本文构造了一个重复博弈理论模型,试图找出其背后更深层的经济和制度原因。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均衡所能实现的最高效率支付(最好均衡)。我们认为,分析中国信誉缺失问题,合理的视角应该是考查最差均衡,并据此来分析摆脱低信誉陷阱的因素。在本文的模型里,在均衡中企业信誉有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在最差均衡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均衡会实现从低效率状态到高效率状态的转变,而社会总体效率取决于这种转变的快慢。我们刻画了这种转变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影响转变速度的经济制度因素。我们发现,中国社会普遍的低信任度、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尤其是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督机构的不足)、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技术水平的落后,是阻碍和延长中国经济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状态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企业的不断成长,迫切需要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本土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以中国文化的"和谐"哲学思想为主导来开展中国组织管理问题研究,尝试构建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借鉴组织气氛概念,将中国文化"和谐"概念与组织气氛概念相融合,基于中国组织管理的现实需要,本文提出了"组织和谐气氛"的概念;首先采用访谈法对50名管理者与员工进行了调查,归纳性分析表明组织和谐气氛包括八个维度;其次,选取378个样本对组织和谐气氛的结构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和谐气氛概念是一个八因素的结构,同时本文设计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这一理论结构的发现以及相应量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孵化器和初创企业孵化网络,应用微分对策理论,在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博弈和协同合作博弈3种情形下,考察孵化器与初创企业为提高孵化网络声誉所付出的最大努力,并对反馈均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方在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付出了较高努力,且所获收益高于Nash非合作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20.
W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al and minimal identities on group conflict. In turn we provide a direct empirical test of the hypotheses coined by Amartya Sen that the salience of a real identity escalates conflict but that of a mere classification would not do so. In a baseline treatment, two groups – East Asians and Caucasians – engage in a group contest, but information on the racial composition of the groups is not revealed. In the minimal identity treatment each group is arbitrarily given a different color code, whereas in the real identity treatment the race information is revealed. Supporting Sen׳s hypotheses, we find that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free-riding declines and conflict effort increases in the real identity treatment but not in the minimal identity treatment. Moreover, this occurs due to an increase in efforts in the real identity treatment by females in both ra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