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日前,农业部正式发布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重点,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基本达到“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总体要求,达到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戴薇  汪群  王华 《水利经济》2005,23(6):11-15
界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简介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用简单明确的模型来定义和估算了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计算得出了太湖流域水资源超载的结论,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水资源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湖州市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紧紧围绕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发展目标,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拥有相当规模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整体发展水平已处在全省领先地位,为“十一五”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构建湖州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经济》2011,(5):33-35
“十一五”期间,按照同务院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意见中关于“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粮食市场体系”精神,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了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引导扶持,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多处强调,要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的“瓶颈”作用限制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区综合交通运输应以“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调整结构与布局,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以“十一五”规划为战略目标及出发点,在分析东北地区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东北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规划建议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号召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介绍一种符合我国水产养殖业末来发展要求的节约型水产养殖模式,它能够实现土地资源、水资源、饵料、药物等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8.
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规划编制人员的心血,规划的所有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成功经验,对于扎实推进、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就兵团“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规划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进而对兵团下一步的规划工作做出安排。  相似文献   

9.
韦学德 《农家之友》2006,(7S):62-62
在各地各级政府落实“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穷人尤其是农村的穷人有三盼: 一是盼望在落实“十一五”规划中能在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上有重大突破。 二是盼望在落实“十一五”规划中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有重大突破。 三是盼望在落实“十一五”规划中能在解决贫困学生上学、贫困患者就医问题上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林业局提出“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总体发展战略,我县属于“西治”的范畴。为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我县林业局积极谋划,精心编制“十一五”生态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力求将“西治”战略用足用活,为我县林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太湖水量分配方案实施保障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近几年环太湖河流出入湖逐日水量,依据各河道出入湖水量所占比例,提出近期在环太湖出入湖主要河流分别建设17个水资源自动测报站点,即可控制80%以上的出入湖水量,通过建立并完善太湖水资源预报和监控系统,为太湖水量分配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雪红 《水利经济》2006,24(1):55-57
分析太湖流域水利管理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殊关系剖析当前太湖流域水利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防洪减灾能力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流域水利管理综合水平亟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水利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太湖流域水利管理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建立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流域水利管理,水利管理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顺应区域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流域“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促进流域新一轮治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荆彦婷  张阳  汪群 《水利经济》2006,24(2):36-38,61
水利行业投融资量大、沉淀性强,在国家投融资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点投融资领域,其投融资机制的设计是政府部门的难题。从太湖流域水利建设投融资不足严重制约流域水利发展情况的研究出发,对拓宽投融资渠道进行了战略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钢  陈兰  王圣 《水利经济》2016,34(4):51-56
针对湖泊水资源配置管理中量质耦合现象,从水资源量质耦合状态分析入手,引入联合分布概率理论,构建基于水质与水量的Copula函数模型,揭示流域水资源"量"与"质"的内在耦合态,并在此基础上,基于IPCC提出未来情境仿真框架,以决策树理论从宏观角度开展太湖流域用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提出逐步关停淘汰企业,建立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工业用水优化策略;通过采取新型种养殖模式提高农产品价格推动科学生产的方法来实现有机农业的农业用水策略;从低碳生活入手,做到一水多用,逐步改变生活方式的生活用水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InVEST模型的太湖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骏宇  刘钢  白杨 《水利经济》2016,34(2):25-29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全球水生态系统现状不容乐观。以太湖流域为例,采用In VEST模型,动态评估了太湖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太湖流域200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320.50亿m3,高于2010年的314.18亿m3,相应经济价值分别为1 958.48亿元和1 919.86亿元;太湖流域2000年与2010年的水源涵养量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基本保持一致,均为:Ⅷ区Ⅰ区Ⅸ区Ⅲ区Ⅴ区Ⅵ区Ⅳ区Ⅶ区Ⅱ区。进一步剖析对影响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气候因素以及土地利用/覆被因素直接影响了太湖流域水源涵养总量与空间分布规律,而社会经济特征则是影响太湖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处于我国南方丰水地区,但水质型缺水及河湖生态环境状况不佳是长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前流域水资源配置采用行政协调分配模式而非市场手段,需求侧为规划方案的预测需水,因此供给侧的水量也随之固定,且不随水价而改变,不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选取“水银行”模式探索流域水资源配置新手段,提出了以太湖等重要河湖为调配中心的“太湖水银行”模式初步设想,通过存水、贷水等业务体现水的真实价值和配置、保护、调度等综合成本,近期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交易付费约束用水需求,促进水的合理、高效使用,远期则提出了以奖优罚劣为准则促进太湖等重要河湖来水水质保障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定义了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概念,分析了冲突脆性源及脆性激发过程。运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跨界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漳河流域水资源冲突脆性进行评价,提出了降低脆性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跨界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冲突脆性,不同地区的各子系统的冲突脆性,以及各地区的不同子系统的冲突脆性,均表现出异质性。要降低流域和地区的水资源冲突脆性,需要流域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从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等方面同时入手。流域管理机构应致力于建立流域整体水资源冲突脆性协调与控制机制,区域地方政府则应更新发展理念,加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共赢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资源是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命脉。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悲剧"特征,存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分割、统筹协调不足等问题。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相对失控状态,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部分地区河道断流、湖泊水位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文章分别从完善流域与区域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完善源流与干流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地下水库与地表水统筹调度模式,建立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统筹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以期促进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佩  李浩 《水利经济》2012,30(4):30-33
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过程中,不少发展中国家习惯于采用结构性响应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问题,而忽视了制度性响应方法。通过对国际水资源管理制度性响应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发展进程,提出我国应综合管理所有水资源、通过流域立法建立水管理体制、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管辖权、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