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段萍萍 《时代经贸》2013,(13):95-96
我国庞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中,女性农民工占有绝对比重。在身份和能力的双重制约下,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对正武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描述该群体已有的社会支持状况,对构建针对性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主体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社会地位、基本权利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女性农民工就业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性别视角对女性农民工就业特点作出分析,说明女性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职业选择、劳动报酬、家庭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表现及幸福指数方面都不及男性农民工;并从女性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代际女性农民工的不同就业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分别提出解决女性农民工就业的长效机制和当前阶段的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4.
造成我国财富分配的不合理有多方面原因,非正规雇用的膨胀便是其中之一。雇主在非正规雇佣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非正规被雇用人员的切身利益却得不到保障。雇主在道德义务的约束下只是消极、被动地应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要完善立法,加强法律义务的约束,以实现财富公平、合理地分配。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背景下女性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晓丽  赵淑灵 《经济师》2010,(2):76-77,79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女性农民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文章认为,作为弱势中的弱势的女性农民工,要解决其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从女性农民工自身发展的角度、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和服务引导等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它们在世界各地投资生产,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生产力,获取最大利润。资本的扩张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对于劳动的压制和剥削,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的状况导致“工资和劳动条件向下竞争”,世界各国工人就业日益困难,生活越来越贫困,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又伴随着贫困全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从80年代开始,又在各国被重新提起。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就业——破解我国就业难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黎旭 《经济师》2003,(12):29-30
当前 ,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我国失业群体的特点 ,文章认为发展“非正规就业”应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向 ;为此 ,文章介绍了“非正规就业”的内涵及特点 ,并对“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与妇女农民工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妇女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流动过程中,社会资本是影响其流动决策的重要变量之一,对其就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极其有限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妇女农民工基本上都属于"非正规就业",地位低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之一就是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增加其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赵文祥 《发展研究》2002,(10):15-16
一、非正规就业的特征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公约即第167号建议书指出:“所谓非正规就业,就是指制度化经济结构之外的经济活动”。其含义可以大致理解为:第一,非正规就业不是在国家正规的所有制经济结构(组织)中就业,如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人所有制、联合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经济组织,而是在这些经济结构之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在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中成为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也因在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收入报酬等方面不固定、不规范、不正规现象与问题,使人们将其直接与非正规经济、非法经济等同。从对非正规就业的理性理解和认识、非正规经济与非法经济、地下经济的内涵差异入手,认为非正规就业可以从广义上等同于非正规经济,但不能简单地认定其为非法经济,应当在实践中正确细分非正规就业的违法违规等"不正规"行为,以利于科学管理、规范引导我国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的主要就业形式,然而,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原因却是不同的。基于农民工和政府两个微观经济主体视角,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结论,非正规就业是农民工和政府共同选择的现实结果。  相似文献   

12.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残疾人两大就业方式面临巨大挑战:详细地分析了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和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指出非正规就业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残疾人非正规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就业:就业的新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覃俊波 《当代经济》2003,(12):46-47
非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什么是非正规部门呢?1992年第十五届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了“非正规部门”的定义,该定义指出:“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这些单位的特点是组织水平低,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分工,生产规模小。”但我国现实的情况来说,我们可以为非正规就业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非正规就业就是指劳动者为获取收入而从事没有国家保障的工作的一种就业方式。当前,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农村进入城市暂住户两份调查数据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和正规就业群体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与正规就业群体相比,非正规就业群体获得白领的概率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这些差异中市场结构因素可以解释的部分达到了100.45%。与此同时,如果非正规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群体面临着相同的就业结构,非正规就业者从事白领工作的概率会上升8.85%。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外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以及对非正规就业测量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介绍非正规就业定义的发展以及非正规就业测量的主要方法,以期让读者对国外非正规就业定义以及测量的发展状况有一个系统了解。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的运行效度与进城农民工就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发 《经济师》2008,(2):77-78
文章以社会资本为理论视角,在对社会资本运作基础的研究上,构建了社会资本运作场域的三维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以及影响其功效的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状况以及影响进城农民工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由于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分离,以及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使其社会保障权利被边缘化。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该文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农民工现有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进行了描述,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这个社会救助网络包括由政府参与的正式支持网络以及其由非政府组织、社区和亲戚朋友所组成的自发支持网络,能够为受助农民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2013年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业区域稳定性对农民工增强自身"城市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务工城市长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就业职业稳定率不具有此效应;同时,就业区域稳定性和就业职业稳定率能有效帮助农民工了解和掌握当地语言,但在增进与城里人的关系上则失去了作用;签订劳动合同对增强农民工长居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不管是人力资本存量高还是存量低的农民工,就业区域稳定性对他们的社会融合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农民工影响程度更大;而就业职业稳定性对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农民工影响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干预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加权模型,在控制了就业类别的选择偏差基础上,分析了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在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业和工作获得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在控制选择偏差以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显著低于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剥离户籍对就业机会、就业身份和就业保障的影响,是户籍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机器人的推广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如何稳定就业、推动灵活就业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发现,机器人的使用尽管没有影响就业总量,但是显著提升了个体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替代效应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男性、农业户口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受到机器人的冲击更大;在工资成本较高的城市机器人对正规就业的替代作用更强。具体来讲,机器人显著提升了低教育水平群体进行生存型创业的概率,降低了其在大企业正规就业概率,同时机器人的推广降低了高教育水平群体机会型创业的可能性。本文为如何应对自动化冲击、维持就业市场的稳定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