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坚持科技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日前,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同志在无锡市科技工作会议上针对科技创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层次上,其指导意义早已超出了无锡市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 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经济发展路径选准与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海安县是一个无江少海、资源匮乏的地区,科技创新是实现全县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之路。按照这个思路,中共海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坚定不移地组织当地的经济工作,使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海安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科普示范县、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县、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在于重点选择了"三个抓"。  相似文献   

3.
令军辉 《发展》2013,(4):93-94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问题,如科技创新的总体投入太低、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不合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低等,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分析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丰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从分析欠发达地区实现科技跨越的多重因素入手,力求找准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在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创新服务模式和走开放型科技发展道路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 加入 WTO 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科技部提出"建设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网络两个基本服务平台,是当前信息界的当务之急",并于2000年启动了国家科  相似文献   

6.
7.
在新的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发展的这种大趋势.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中国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迎头赶上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体系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在带动工业生产行业快速崛起发展的同时,也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行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标准。作为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基础,科技平台的创新直接决定了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文章针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就如何在科技平台创新条件下开展工业经济转型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区域人力资本配置通过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文章遵循这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作用不同的角度出发,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促进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进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内在效应、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加速知识积累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3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考察时表示,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国际金融动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更加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扩大国内需求,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则是西部地区趁势而起的动力引擎。因而,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一般系统理论,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系统动态耦合模型,定量分析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演进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利用科技创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的耦合性基础将更好于西南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好契机,继续打好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3.
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有其极深刻的内涵,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转变。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他们几乎都经历过一个十年左右的突变期,即经济学家所谓的S型曲线的中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发展对科技的依赖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促进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基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城市和重庆、西安、成都、武汉四个重要创新城市的相关经济和科技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重庆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匹配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科技竞争力小于经济竞争力,且经济科技相对竞争力匹配度明显优于规模竞争力匹配度。因此,改革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成果奖励模式、协同创新机;利用相对匹配辐射效应、协调功能,加快规模效益释放;坚持跨越式发展,提高科技发展速度和支撑力度;实施战略均衡,优化经济和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是推动重庆市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甘肃省2004—2014年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科技创新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并且无论加入资本变量或劳动力变量,还是同时加入资本和劳动力变量,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依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程度最强的为兰州市,影响程度较强的有嘉峪关市、白银市、庆阳市、酒泉市,影响程度一般的有临夏州、定西市、甘南州、金昌市,影响程度最弱的有武威市、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而科技创新对陇南市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科技创新对甘肃省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演化趋势,影响的显著性地区逐步呈现出以兰州市、酒嘉地区以及天水市为主的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源 《南方经济》2016,35(11):125-132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应从投资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又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内容。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广东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尚不十分清楚。文章利用2004-2013年广东全省及其各地级市数据,分别采用非参数和参数法考察广东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虽然仍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逐渐增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正在缓慢增长。广东科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效率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并且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创新效率是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工作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聚集各方面的创新资源,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着力突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做好2010年的各项工作,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分析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入研究国内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确定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云南省科技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目前发展的两大主题,但两者关系的不协调阻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也是政府协调两者关系的关键。文章根据已有文献建立环境库茨涅兹曲线方程并对其进行扩展,以2001-2014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与雾霾现象等关系密切的烟粉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对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烟粉尘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科技创新对烟粉尘排放具有增强和抑制两方面影响,而抑制作用相对更强;科技创新能够改变EKC形态,降低拐点所对应的经济水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