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行CM2002系统是一个企业法人客户信贷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模型化分析、关联性控制和参数式设定基本实现了信贷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识别、计量与控制的刚性化。CM2002系统的引进不仅为农发行信贷管理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农发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全程参与了CM2002系统的引进过程,获得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总行CM2006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引进了工行CM2002系统二期项目经过10个月的运作,已如期完成客户化需求研究和技术改造,目前正进行CM2006系统与综合业务系统联调测试,即将封版,并将于2009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CM2006二期项目的上线,将有效推动农发行科技信息化的建设,提高风险监控能力,促进全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储粮总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对农发行提出"银企直联"的业务需求.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为集团客户资金集中管理提供服务支持,已经成为农发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总行营业部组成"银企直联"课题组,对北京、广西、山东等地农发行、工行、企业和科技公司等进行调研,就农发行借助工行网银平台,为集团客户提供资金集中管理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提升农发行信贷管理及风险防控水平,总行党委2006年做出了引入工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继2007年以贷款流程管理为核心的农发行CM2006一期项目投产后,2009年5月,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CM2006系统二期项目正式投产。二期项目的上线,为农发行实施符合现代  相似文献   

5.
自综合业务系统改造(一期)项目于2008年10月8日成功上线以来,农发行以综合业务系统为会计核算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应用接入核心的生产系统技术框架已基本形成,系统稳定性、可扩展性与运行效率有了较大提升,也积累了适合农发行的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锻炼了研发队伍,完善了项目相关规范,为农发行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尤其是生产系统建设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综合业务系统改造(二期)在借鉴一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二期的具体需求,对系统架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扩充.  相似文献   

6.
作为提高资金支付效率、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合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省农发行、省工行、省信用联社联合推进农产品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合作事宜.在去年联合开展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2010年夏季收购期间,省农发行、省工行在全省多个地区借助网上银行、转账POS等现代支付工具,积极利用工行、农信社开设的"柜面通"等绿色通道为收购企业和售粮农户提供资金支付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自总行党委提出引进工行CM2002系统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引进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以CM2002系统为基础版本的农发行CM2006系统已开始在山西、浙江两行试运行。CM2006系统的投产必将推动农发行信贷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8.
随着综合业务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CM2006等生产系统相继上线运行,农发行基本实现了生产系统(会计业务和信贷业务)的数据大集中。如何利用大集中数据为业务部门提供实时的客户、财务、信贷等信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建设农发行信息管理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系统,为领导、管理层提供准确的经营和决策信息,成为下阶段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统计数据集中管理系统是为满足农发行统计业务发展和人民银行要求而开发的,同时它也是建设农发行MIS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县级农发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现状网络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关系到农发行“科技兴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收购资金能否高质量、高标准封闭管理。目前各级农发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特别是县级农发行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并积极开发各种管理应用软件,使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促使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但随着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不断深入,对农发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目前县级农发行现有的微机基本上都是单机运行,缺乏必要的联系.不能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农发行信息化建设正在实施跨越式发展。系统开发、引进的步伐加快。随着CM2006系统、统计系统、国际结算系统陆续投产,加上已经运行两年的综合业务系统,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大集中"模式已经基本确立。大集中带来了农发行信息化的大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全行业务开展的支撑平台。同时,大集中系统也带来了业务操作管理的集中,数据资源的集中和操作风险的集中,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对各级行客户服务、经营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记者:从最早的通用统计管理系统到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农发行的信息化建设在加速快跑.当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是否处于一个战略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综合业务系统改造项目(一期)自2007年12月9日正式启动,于2008年国庆期间上线.改造后系统的顺利上线,实现了农发行本外币一体化处理,使系统成为真正的账务处理核心;实现了支持综合柜员制和复核制并存的柜面业务处理模式,使系统进一步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为客户"至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债券核算管理的信息化,使农发行债券发行告别了手工处理时代,债券核算管理有了质的飞跃:建立了综合前置系统,使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架构有了应用集成的核心,使农发行科技平台更趋弹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3.
2009年5月4日,CM2006系统二期成功上线,标志着农发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真回顾和总结走过的历程,对于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引进:循序渐进,立足实际,探索农发行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庆期间,备受关注的综合业务系统升级改造(一期)工程在历经十个月的坚苦研发后顺利上线.改造后的综合业务系统成功实现了本外币账务核算的一体化,农发行国际业务正式告别了无法通过核心业务系统完成账务核算的年代.这一成果为未来国际业务相关外围系统的接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示着农发行国际业务信息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农发行综合办公平台在全国正式升级上线。标志着农发行在规范全行办公秩序、提升办公效率和科学配置办公资源的办公信息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综合办公平台是农发行目前用户最多、使用范围最广泛、用户反馈最直接、维护运转最核心的应用系统。综合办公平台的升级改造关乎着全行信息化办公的正常运转。2018年6月,农发行综合办公平台在全国正式升级上线。目前系统整体运行平稳,操作响应速度明显提高,文档检索和多数应用功能得到优化。该系统的成功升级上线,标志着农发行在规范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农发行于2006年初决定从国家审计署引进通用审计软件.由审计署、农发行有关专家和业务技术人员联合组成项目组,经过两年多引进研发,初步建成了符合农发行业务特点和审计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简称CAA系统).这标志着农发行内部审计方式开始进入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新阶段.本文试对CAA系统的引进开发与初步运用情况、CAA系统的审计流程与特点作一简要总结和分析,对农发行完善运用CAA系统谈点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数据中心作为农发行业务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心、作为营业数据及管理数据的处理和存储中心、作为全行网络系统的中心枢纽,是农发行开展对外营业和内部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在其完成前期改造并被正式投入运行之后,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工作则被摆上重要层面.安全有效的运维管理关系到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更关系到农发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做好运维管理工作是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13年9月6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合作签约仪式在京成功举行。农发行行长郑晖、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出席签约仪式。农发行副行长姚瑞坤和工行首席信息官林晓轩代表两行签署《信贷管理系统合作协议》,两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签约仪式。  相似文献   

19.
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营运中心支部按照农发行总行机关党委的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论述的学习,联系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党小组、支部、全体员工分层次开展解放思想讨论,就把农发行办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问题,深入分析和广泛研讨.对加快农发行信息化建设有了新的感受.对加强综合业务系统的基础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对完善IT治理结构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农发行于2004年成功开发了第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平滑升级打好了基础.随着农发行改革向纵深推进,以人力资源规划、关键岗位价值评估、市场化用工方式、业务岗位聘任为重点的人力资源改革成为内部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农发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步伐,总行党委提出了在原有人事系统基础上研发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部署和要求.经过6个多月的研发,一套面向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符合农发行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并充分吸收原有系统精髓的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势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