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农民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重工副业,轻视农业,重经济作物,轻视粮食生产的倾向比较严重.最近,我们在江津县仁沱区8个乡的调查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出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思想问题,值得研究.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农村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改革,在很短的几年中解决了过去多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但是,在这样的较低水平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农业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无论在夺取政权时期,还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加强农业的核心仍然是农民问题,是如何保护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正如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所指出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要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十七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个系统工程,许多问题牵动现行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很难通过单一的办法来解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我认为加强农业,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不宜介入粮食具体经营环节,但是,做好相关工作,如促进粮食订单健康发展,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荆州市粮食订单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政府在粮食订单发展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一、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否规范对粮食订单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有些基层政府看到发展粮食订单好处很多,急于求成,全然不顾《合同法》、《担保法》中各级党政组织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和担保资格的规定,用行政手段强行“拉郎配”,对粮食订单的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把角色从以往直接组织经济活动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  相似文献   

5.
6.
<正> 福建山林总面积中有90%的山权、81.5%的林权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广大林农是林业生产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生产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占全省人口最多的农民,特别是直接从事林业生产的林农。要充分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关健在于政策的正确和稳定。只有理顺林业收益分  相似文献   

7.
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张观文·康涛一、我国的粮食问题依然严峻不要因为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就以为我国粮食生产没有问题了;不要因为近两年粮食市场粮源充足,粮价下降,就以为我国粮食过关了。其实,全球的粮食问题严峻,我国的粮食问题也严...  相似文献   

8.
切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部部长刘江今年的农村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确保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两项目标,突出稳定增加粮棉总产,继续抓好“菜蓝子”产品生产,促进乡镇企业高...  相似文献   

9.
一、职工积极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1、现实积极性和潜在积极性。现实积极性指当前的、表露在外的积极性;潜在积极性是指蕴藏于内部的、尚未激发出来的积极性。目前,许多职工的潜在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既有社会上的外部原因,又有企业的内部原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职工自身的因素。因而,把职工潜在积极性转化为现实积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2、短期积极性和持久积极性。短期积极性是一种短暂的、多变的、易逝的积极性;持久积极性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的、不易受外界影响的积极性。短期积极性大致表现为:(1)情绪型:这类职工在社会、家庭和单位等多种因素制约下,情绪容易波动,积极性时高时低;(2)物质型:一些职  相似文献   

10.
扬霞  刘长才 《水利经济》2000,18(5):23-25,3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 ,农村改革 2 0年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必须“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 ,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准则。”在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中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这个基本准则。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 ,淡水资源的危机已经来临。发展节水农业 ,推动节水灌溉已是势在必行。近几年 ,有些地区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 6 0 % ,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但是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却发现实际的节灌面积并没有这么多 ,有的甚至要打对折。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统计数字水分大。二是统计面积…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作通讯》2004,(5):11-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的出台,犹如一场甘霖,为解决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找到了新抓手。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张红宇副司长告诉记者:“一号文件中每处内容涉及粮食问题,政策中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后面更深一层则是确保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继续协调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全体职工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一个单位是否充满活力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对人的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着眼于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1.领导干部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能否真正当公仆,能否尊重和理解职工,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广大职工的拥护和信赖,往往是一个单位干群关系是否密切,职工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掌握了解情况。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了解职工的情绪、要求和困难,设身处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这样就易于把领导的意志化为职工的行动。三是要以身示范,做好表率。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对职工情绪的影晌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职工正是从领导的形象上来观察党的政策的。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困难的地方干在前,危险的地方冲在前,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服和拥护。2.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要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行民主管理,强化职工民主监督,开通各种渠  相似文献   

13.
如何调动地方财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积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投入机制我国于 1 988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 ,在初始阶段 ,就明确了开发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和资金的管理内容等 ,提出“地方财政筹集的农业发展基金 ,作为国家安排的农业发展基金的配套资金”①。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政策虽然做了一些调整 ,但其基本精神没有改变 ,即凡经国家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中央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 ,并要求地方财政、专项贷款、集体和群众自筹资金作相应的配套安排。 2 0 0 2年 ,我国对农业综合开发明确提出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② …  相似文献   

14.
胡继连 《农业经济》1989,(4):34-37,24
1979年以来的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来了1979~1984年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但是,从1985年开始,出现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下降,使我国的农业又重新跌入徘徊。本文试图对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对策。一、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行为科学指出:人的行为动机是决定人类行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所以,积极性的大小是由行为动机及其强度决定的。而人的行为动机是由生活需要和行为的预期结果决定的,即需要衍生出动机,预期结果对动机强度有反作用——良好的预期结果能强化动机,不好的预期结果则使动机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5.
雅安地区的粮食问题应立足于自给、略有结余。农业常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有丰年歉年之异。歉年力求自给,丰年要有结余,以丰补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加,要求粮食稳定持续增长,要保持人平占有粮食425公斤的警成线,本世纪末要比现存增长18.67%.平均每年增长1.2%,若扣除顶计30%的减产年,则增产年应增长1.7%。从增长百分比看并不高,足能够实现的。但耕地不可避免地要继续减少,要保持每年增产粮食1.000万公斤,绝非易事,难度还是大的。为此,必须坚持改革,依靠政策,依靠科学技术。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对定购粮收购的价外补贴,要落实到位,让农民得到实惠。收购粮食要做到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绝不允许压级压价收购,及时兑现售粮款,不打“自条”。要积极议购农民完成定购任务以外的多余粮食,价格随行就市。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定购粮食主要是用于城镇低收入人员和农村缺粮特困户口粮供应,实行凭证定量限价销售办法。区内议购粮、外购粮和进口粮的销售按照购销差率。优质优价,由物价部门控制进销差率,以此确保市场稳定,粮价稳定,确保低收人员生活稳定。  相似文献   

17.
18.
蔡玉冰  王栋 《齐鲁粮食》2007,(11):45-46
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其他要素效用发挥的主体要素。企业的整体效益,离不开科学的企业规划和发展目标,但最终要依赖于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来实现。如何将企业员工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是企业最重要并能不断开发的资源。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科学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是值得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农发行正处于内部改革时期,必然要进行各种调整,其中很多调整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行以人为本,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发行的改革发展稳定协调进行。就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本文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虽然本身不构成劳动能力,但它是诱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发挥的心理动因.尤其在封建社会,要想使农业产量增加,只能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