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挥国债的功能作用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运行赵雪恒国债是政府运用信用手段进行财政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国家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将在资金市场上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一、国债的功能作用公债在奴隶社会就有了萌芽形态。...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争议,尤其对其规模、产品结构以及国债利率等方面争论较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的探讨。 国债融资是我国长期重要的融资形式 国内有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见解,即国债融资不应成为我国筹集建设资……  相似文献   

3.
陈小萍  杨晨光  陈海  陈蔚 《海南金融》2003,(12):47-48,54
凭证式国债作为国家筹措资金的一种形式,以其发行的收益性和无风险性受到投资者青睐,成为社会公众选择的投资对象。本文分析了影响凭证式国债发行的市场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亟待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债的期限构成是与其基本功能相匹配的,并受到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制约。1.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要求国债期限构成偏向中长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弥补财政赤字一般说来有三种措施,即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和发行国债。发行国债筹资仅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招致无度的通货膨胀,它可迅速、灵活和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最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董正中 《山西金融》2003,(11):72-72
凭证式国债自发行以来,以其收益性高、安全性好而深受城乡居民的青睐,发行数量逐年增加。凭证式国债的发展,对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我们对凭证式国债的调查,发现在凭证式国债发行兑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国债作为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首先是一种财政收入,因为国家政府债券或借款,实际上是筹集资金,意味着政府可以支配的资金增加。但是,国债发行必须遵循信用原则,即有借有还,到期不但要还本,还要付息。国债的偿还性,又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从国债产生的历史看,它与财政人不敷出的状况直接相关,或者说,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直接动因。而从本质上而言。赤字和举债是“寅吃卯粮”,是将社会远期消费转为政府的即期消费,如果运用不当,或规模失控.就有可能成为扩大货币供应,引发  相似文献   

7.
国债发行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有偿的信用形式,其目的是利用国家信用和国家举债的形式把社会各阶层暂时闲散的资金集中到中央财政,对于解决国家重点建设资金不足和财政赤字、支持工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投资需求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永康 《上海会计》1996,(12):30-30,6
国家中央银行操作国债简述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孙永康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以吞吐国债为主的。中央银行操作国债有三个好处:其一,国债是根据财政收支差和经济发展需要所作出的一种政府信用;国债到期即予偿还,风险小,故常被称为金边债券。其二,银行宏...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分析 国债是国家为筹集资金而依法发行的有价证券。一个国家国债规模是否适当,一般从一个国家国债的认购能力和国债的偿债能力两方面来衡量。反映的指标体系一般有国债负担率、居民的应债能力、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和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等。尽管这两个方面分析的角度不同,反映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用来说明国债规模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如何通过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国家决策机构选择了以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 以国家对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等大规模投入的方式, 希望以此为契机, 摆脱通货紧缩给经济带来的困境, 刺激经济发展。然而, 以国债方式投入的建设资金, 是一种有偿使用的资金, 是要通过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偿付本息的, 它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甚至会带来政府危机。因此, 对国债发行数量的讨论便成为经济理论界的热点。本文认为, 在讨论国债发行规模多大为宜之前, 应分析国债是如何拉动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11.
可转换国债,是对传统国债的功能创新,其性能援引于公司的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由国家政府发行,以国家信用或国有产权作保证,既可到期向政府兑现本息,又可持券优惠购得上市国有股权的长期国债。其兼具国有股权和债权的双重属性,兼备投资和融资的双向职能,从而实现融资灵活性、高效性、流通性、安全性的有机统一。研究这种国债融资,对于国企、银行走出经营困境,深层启动内需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复苏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债创新的经济背景———内需启动出现深层障碍1、产权体制障碍。根据市场主体改革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我国从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其票面形式类似于银行定期存单,利率通常比同期限银行存款利率高,具有类似储蓄、又优于储蓄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储蓄式国债”,是以储蓄为目的的个  相似文献   

13.
凭证式国债是满足投资者需要、为中央政府筹集资金的有效手段,是中国现阶段国债市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透过对凭证式国债运行的剖析,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做法,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凭证式国债代销及流通转让制度,是拓宽凭证式国债功能,充分发挥凭证式国债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凭证式国债发行从财政的角度分析,国债的主要职能是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出现赤字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通货发行、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亏空,其中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发行政府债券具有迅速、灵活、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各国政府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方法。从金融的角度分析,国债市场已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是金融机构和私人持有的主要金融资产之一。基础货币的发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越来越依赖于国债市场。在很多国家,国债的市场利率往往被作为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而成为中央银行关注的目标。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国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旭 《中国金融》2004,(1):36-37
国债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金融问题国债是国家对公众的一种负债,原是国家在入不敷出时向公众借款。在近代,它演变成国家在特定条件下调节经济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后,那种“一无内债,二无外债”的思想被积极的借债所代替,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家开始发行国债。但直到1994年,国债每年的发行量都没有超过400亿元。90年代中期,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而进行经济调整,货币政策转向紧缩,但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财政政策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以拉动经济发展。经济调整过程中,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但增长率持续七年下降。在…  相似文献   

16.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在我国,国债是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以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公债。国债对拉动内需、筹集建设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债毕竟是一种债务,运用国债工具同样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债风险,探讨化解国债风险的方案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行储蓄国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发展社会事业,储蓄国债的稳定发行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储蓄国债投资者结构变化是影响我国储蓄国债稳定发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江西省7214位投资者,分析影响投资者投资国债的因素。结果表明,投资者的年龄越大,偏好的风险收益等级越高,其投资国债的意愿越强,而投资者的最高学历越高、居住地越不发达、个人年收入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家庭净资产越大、家庭可投资流动资产越大,其投资国债的意愿越弱。  相似文献   

18.
国债本息拆离(STRIPS,Separate Trading Registered Interest and Principal Securities)是国债的一种交易形式,由此产生的国债票据形成了国债交易品种。举例说明,财政部发行10年期附息债券100亿元,年利率10%,每年付息一次,第10年偿还本金。某证券公司购买1亿元,并按规定将其存入指定银行的监管账户上,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国债规模迅速膨胀,带动国债市场也发展迅速,2016年4月国债的抢购热潮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根本上讲,我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是衡量其基本功能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属性和标志,它不仅关系着债券市场投资能否顺利进行,还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经济秩序和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国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交易方式由现货交易发展到期货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结果。国债期货交易始于1976年的美国,随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相继推出各自的国债期货交易,并获得巨大成功。重新启动我国国债期货交易,有我们的需求性,我们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时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国债现货市场的培育完善,设计科学合理的国债期货合约,加强风险管理,营造一个更为完善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