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进行折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固定资产按重置成本进行折旧的探讨邵瑞庆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逐步被消耗,通过补偿使生产得以进行与发展。会计上采用折旧的方式来计算其消耗,并保证其补偿。折旧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也就决定了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准确计算与完整...  相似文献   

2.
计提折旧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吗?─—与夏自厚等同志商榷深圳蛇口信德会计师事务所丁江宁《上海会计》1993年第12期夏自厚等同志写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注意的相关因素》一文,认为计提折旧应该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笔者认为《夏文》作者没能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对《闲置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一文的商榷编者按:本刊1993年第8期刊出戴士琪同志提出的建议后,收到两篇来稿,对戴文均持不同的意见,即均认为闲置固定资产不应计提折旧。现刊登如下。宁波海运总公司金雪芬笔者对戴士琪同志提出的“闲置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的建...  相似文献   

4.
《上海会计》1997年第3期刊登了杨凯同志的《闲置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一文 ,笔者不敢苟同。《杨文》认为 ,为减少经营风险 ,避免资产流失 ,对企业闲置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 ,这既考虑到了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也符合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笔者认为不妥 ,理由是 :第一  相似文献   

5.
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注意的相关因素》一文的商榷四川大学会计系谢安山《上海会计,1993年12期发表了夏自厚等同志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注意的相关因素》一文(简称《夏文》)。文中讲道:“现行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金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物形态的补偿或从...  相似文献   

6.
也谈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内蒙古农牧学院孙建北《上海会计》1995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题为《介绍一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新方法》,笔者看后有些想法。原文认为,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普遍采用使用年限平均法,此法虽简便易行,各年产品成本的负担也较均衡,但回收...  相似文献   

7.
贵刊1996年第6期发表了陈一同志《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的探讨》一文(以下称为《陈文》),读后认为文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认为:“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大修理支出借记‘累计折旧’帐户可体现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是合理可行的。而通过以后期间的提取折旧,这笔大修理费用又可分摊到各受益期,实现了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对这段文字稍作分析,笔者认为《陈文》对某些概念有些模糊:1.影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数额的是固定资产原值而非净值,亦即净值的增减不能引起每期折旧额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1年第8期刊载了董永昕同志《谈谈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一文,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很有创意。但该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该文只解决了固定资产净残值为正时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净残值并非一定是正的。第二,最后两年未能体现折旧额逐年递减趋势,不符合加速折旧法的基本原理及双倍余额递减法本身的要求,也不符合一贯性原则。第三,计算的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在年度内是完全相同的,与固定资产(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设备)的实际损…  相似文献   

9.
杨纪琬同志在《天律财会》第五期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固定资产折旧已到使用年限,按规定仍提折旧,净值出现负数,应如何解决?这使我联想起现行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有关规定。以下试图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工业企业现行折旧的计算方法,由国家统一规定,一般是按各行各业规定一个或两个所谓大类综合折旧率;另还规定,对已提足折旧而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继续计提折旧。对此,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固定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单位价值较高,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同时.还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预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检查。对折旧方法改变、折旧年限改变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会计核算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所以,新制度创新引入了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开启了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新纪元。一、“虚提”折旧的概念 “虚提”折旧是指,按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并一次性计入“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在预计使用寿命内按合理确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额,折旧不计入成本和费用,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91年第9期钟再品同志写的《工业企业折旧计算方法新探》(以下简称“钟文”),既考虑“使用年限法”的传统折旧因素,又考虑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息以及产量(产值)因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计算实例,写得很好。  相似文献   

13.
郭素荣 《理财》2004,(9):28-28
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规定:(1)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按计提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2)如果已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恢复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确认折旧率和折旧额;(3)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冲回而调整折旧额时,以前已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4.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该会计处理的规定,有待商榷。建议从会计准则的符合性、成本核算的精确性、会计报表的准确性考虑,将安全生产费更名为安全生产支出,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同时按相同金额冲回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但不应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应按正常固定资产核算计提折旧。  相似文献   

15.
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财会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与过去相比作了较灵活的处理。《企业财务通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幅度”。《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条也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普遍偏低的问题。但由于担心采用加速折旧后会对国家税收产生影响,所以目前对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仅限于在国民经济中…  相似文献   

16.
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的探讨陈一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可通过“累计折旧”来核算。《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第十九条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作了如下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可以采取分期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第一部分,简述《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规定;第二部分,针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结构特点及运用特征,研究分析铁路固定下资产折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结合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管理对策,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胡永康 《上海会计》1992,(11):35-36
《上海会计》1991年第7期刊载徐文丽同志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的价值补偿问题探讨》(以下简称《通文》)一文,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对将现行制度按资产的原始价值补偿调整为按重置价值补偿问题作了理论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对文中有关销货成本中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调整问题,笔者持有不同看法,特提出商榷。 《通文》认为:“有必要将现行制度按资产的原始价值补偿调整为按重置价值补偿,以达到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大体一致,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笔者与《通文》的分歧不在调整的必要性,而在调整的程度上。笔者认为,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应该一致,如两者存有偏差会阻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我会于四月八日上午举行会计专题讲座第三讲,由我会会员、上海财经学院教师俞文青同志讲《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参加听讲的会员一千余人。第一部分讲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应全面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折旧和无形损耗;根据我国劳动力多的具体情况,固定资产更新速度不可能太快;目前实行的简易、综合折旧率,虽然计算简便,但不合理,仍应按照每一种固定资产分别计提折旧。第二部分讲关于折旧基金的  相似文献   

20.
袁敏 《财政监督》2012,(32):41-42
路内单位目前实现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依据是《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是2005年12月31日由铁道部统一印刷发行,2006年正式执行,执行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随着铁路发展进程深入推进,白皮书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统一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并且固定残值率的规定与实际工作的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