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成为国际共识,世界多个城市的政府及诸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从低碳城市概念及内涵入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总结国内外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实践现状及特点,以及构建适合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为我国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引起了广大物业服务企业的关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胡锦涛表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东省顺势而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发展期,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位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地带,气候变化已对农业、生态环境、海岸带、人类健康等造成了显著影响。山东省历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目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一个紧迫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概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从低碳旅游的源头上解释和概述低碳旅游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旅游业是气候敏感性的产业,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加剧了气候变化。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发展于旅游业缓解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轨迹存在很大的不同,目前低碳旅游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均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绿色金融正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7—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气候变化、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气候改善能够显著促进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在气候变化影响低碳经济的传导路径中,绿色金融的中介作用表现为轻微“遮掩效应”;绿色金融的中介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更显著。建议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从根源上改善气候环境;相关部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缓解绿色金融“遮掩效应”;各地区加强交流,促进绿色金融产业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及相应的低碳增长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公平目标与环境目标是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关键体现在责任分担上。责任分担意味着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会给经济造成相当大的成本。降低温室气体的收益与成本不一致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从高碳增长到低碳增长转变要形成合作是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是要重视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回应。国际制度能够影响国家政策,而它们又是各国相互博弈的产物。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代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之下,怎样建设低碳企业文化,以应对如今的气候变化,实现企业的低碳发展,这是当前摆在企业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概述,阐述了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深化共识、合作应对。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充分展示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投资》2010,(9):10-11
去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后.各地纷纷主动采取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一些省市还向发改委申请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必要。经国务院领导同意,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商业银行应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业务创新,推动绿色信贷、CDM项目信用增级、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等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商业银行应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业务创新,推动绿色信贷、CDM项目信用增级、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等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碳减排的趋势为发展新能源带来了推动力,在初级阶段,必将是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国家会采取扶持政策,并增加环保方面的投入。本文就是在全球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下,探讨中国投资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明确提出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湖北碳市场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因此,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市场中心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战略意义、改革意义与区位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投资》2009,(7):11-12
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中国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一向本着对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尽管金融危机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不会动摇,行动不会松懈。  相似文献   

16.
以低碳金融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既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也包括各类低碳金融创新产品.随着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报告以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为着眼点,在低碳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借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案例总结、中国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本研究首先将低碳城市建设置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宏观背景之下,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城市社会活动的关系角度,探讨低碳城市建设的客观必然性和紧迫性然后放眼国际,分析总结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以资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提供借鉴.第三部分回到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从典型案例的角度呈现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第四部分在国际经验借鉴和国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推广。黑龙江省具有打造国际低碳经济区的整体优势,但仍存在低碳意识不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政策支持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黑龙江省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与减排也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要素,也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战略调整的外部强制力量。低碳经济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战略调整的内涵是:内部化碳成本,发展低碳化国际贸易;减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碳泄漏,实行低碳吸收式利用外资政策;承担大国减排责任,实行绿色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法规、规划计划、经济手段、技术开发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总结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经验,以便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