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宁属珠江水系的源头之一,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土地流失面积达2289.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4%;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110吨,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加大,造成山体滑坡,冲毁民房和农田、中断交通,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困难,全县农业生产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山外有山坡对坡,柴禾枯少石头多;石旮旯里把粮种,年年欠收无奈何。”德江县贫困山区老百姓中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当地农民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资源匮乏而为解决温饱流露出的无奈。多少年来,为解决温饱,许多农民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54岁的荆角乡水溪村党支部书记李明亮指着对面陡峭的山坡对笔者说:“近年来,由于生态遭到破坏,赶牛上山种地,都怕牛滚下山。还有些耕地被雨水冲跑了泥土,只剩下裸露的石头”。不论是在复兴、煎茶、堰塘、青龙、荆角等326国道沿线乡镇,还是在共和、潮砥、长堡等乌江沿岸,改革开…  相似文献   

3.
西渐生态移民问题及中东部地区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学者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技术和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试图以西部农牧民“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之恶性循环的内在逻辑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中东部地区的关系为切入点 ,探讨中东部地区在西部生态移民中的作用 ,以期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一、西部农牧民“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之恶性循环的内在逻辑正像中东部地区人民夜以继日辛苦工作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一样 ,西部地区的人民也一样有生存和发展经济的权利。而且 ,西部经济环境脆弱地区贫困人民的生存权和发…  相似文献   

4.
为了尽快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从1992年开始,贞丰县连环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荒山造林和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较好经济效益的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砂仁种植。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杜绝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有227户1165人的桥梁村,曾一度毁林开荒,不少山头“生产到顶”,致使生态失衡、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5.
由于宁夏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结合部,东、南、北三面被沙漠包围,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风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更是突出的生存问题。宁夏南部山区8个县总土地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面积达8234平方公里,所以要  相似文献   

6.
一、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现状 毕节地区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岩溶山区,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7县1市中,就有毕节、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6县(市)被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核定为贫困县。1986年以来,全区为了改变其贫困面貌,进行了一系列综  相似文献   

7.
干热河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干热河谷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技术需求进行的分析,提出了干热河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解决干热河谷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退化、坝周低山区农业生态系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江河泥沙输入等国家和省地面临的相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患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几大淡水湖的泥沙淤积不断增加,泥沙的60%以上来自中游开垦的坡地,仅四川、重庆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就达5.33亿吨。特别是1998年我国遭受罕见洪水灾害,除了气候异常,降雨集中原因外,也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有关系。同样,由于黄河上中游过度垦荒、放牧,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460平方公里。特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  相似文献   

9.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23万,区内地表土层浅薄,岩山裸露,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年均土壤流失总量达到6945.55万吨,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952吨/平方公里,长期以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十分贫困。1987年仍有315万约60万户农民未解决温饱,一般年景有147万人,12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288.9元,人均粮食产量不足200公斤,农民文盲半文盲约占50%,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79‰,使全区经济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越穷越垦”的十分困难的境地。试验区建立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试验意图和试验设计方案,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大胆试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上升到522元,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230公斤,分别比1987年增长183.7%和15%。有140万人解决了温饱。森林覆盖率达到10.49%比1987年上升了2%,人口自然率下降到12.8‰。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西部生态移民问题及中东部地区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技术和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试图以西部农牧民"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之恶性循环的内在逻辑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中东部地区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中东部地区在西部生态移民中的作用,以期促进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会约经济的发展和税贫的速度,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两个高相关的低度恶性循环。人口问题产生的这种负效应,加剧了贵州贫困地区人口、环境、贫困的矛盾。本文拟拟从贵州人口、环境、贫困的状况及相互关系,谈变个人对这个问题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基础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是造成地区贫困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农牧业受生态环境的制约最大,从而也造就了庞大的贫困群体。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实现长远稳定脱贫,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人的观念建设。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扶贫、扶智,治穷必先治愚。而现实生活中却多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越穷越懒,越懒越穷的怪圈始终困扰着扶贫工  相似文献   

13.
<正>封闭意味着落后,开放是发展的开始。在封闭的环境下,短缺的资源得不到补充,优势的资源得不到发挥。人无外界的压力,也往往甘于贫穷、自我沉沦,缺乏上进的动力。自古以来,贵州省毕节市连绵的大山似天然的屏障阻断了这里与外界的联系,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阻隔,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乎陷于绝对贫困,这里曾被联合国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多、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导致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农业破坏—农村破败"的恶性循环。但是,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是我国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单元.长期以来,这里的经济处于低层次平面垦殖状态,走着一条"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的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和国家的扶持下,当地农民群众为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开始把发展商品经济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来,但除了部分矿产丰富、开发条件又较好的地方之外,黄土高原贫困地区的多数地方,由于经济和社会发育程度很低,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严重制约.正是面对这种情况,这里的农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强烈冲动下,创造了以户包为主的多种形式治理小流域经验.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一条摆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历史命运的坦途,而且是这一地区广大农  相似文献   

15.
1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基本情况山西省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建国初期,全省森林面积只有551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4%,水土流失与风沙危害极为严重。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农村改革以来,先后承担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防沙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还草后的林地经营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处理好生态林目标与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是该工程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生态林和经济林的特点、目标的基础上 ,探讨其各自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应采取的经营模式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一、生态林的政府集中经营模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就是为了改变我国的生态环境 ,生态目标是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标。据统计 ,目前我国仅 2 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达 915 1万亩 ,其中 70 %以上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西部地区 ,长江中上游地区 6 2 0 0万亩 ,黄河中上游地区15 71万亩。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  相似文献   

17.
在集“三区”(老区、山区、贫困地区) 于一体,融“三穷”(县穷、民穷、干部穷) 于一身的仪陇县,有一只依托市场奋飞的鸿雁——思德乡,率先在穷乡僻壤的山沟里“飞”了出来,成为山区发展市场农业的领头雁。思德乡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全乡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17个村,116个合作社,4748户人家。过去这里1.6万多人,人均不足8分耕地,年景不好时,人均收入不足100元,有30%的户要靠返销粮度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富民政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方山县开府公社神堂沟大队,从1974年以来,坚持在陡坡种草树,缓坡修梯田,缩河打石坝,垒埂造良田,经过十年的综合治理,逐步实现了林草上山坡,粮田下沟滩,收到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神堂沟也由历史上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广种薄收,单一经营,恶性循环的贫困队,变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收入倍增,粮食单产、总产大幅度上升,生态和经济初步实现良性循环的富队,为吕梁山区治山治水,改变贫困面貌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回顾与总体思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1 3年来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简要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1997年8月5日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8年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等灾后重建“三十二字”方针。  相似文献   

20.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总面积为26853平方公里,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长江、珠江支流的重要发源地。区内山高坡陡,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河谷深切,岩石裸露,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相当严重,是典型的岩溶贫困地区。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地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突破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试验区以来,试验区采取了“五子登科”的立体生态农业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整体规模效益。全区森森覆盖率从治理前的9.03%上升到2000年的19.62%,为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和切入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了一条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