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连军 《中国市场》2012,(32):102-103
2010年的房地产业政策出现了由"宽松"转为"调控"的新阶段,在一系列房地产新政出台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跌价涨"的局面,本文分析了这一局面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0年是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频次最密集的一年,但同时也是房地产业最高歌猛进的一年。虽然2010年国家下"猛药"泼了两盆冷药水,还是无法收敛,因而造成国民怨声四起。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比2009年增长33.2%。房屋施工面积40.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6.6%;房屋竣工面积  相似文献   

3.
限购背景下的房地产财务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受到政府的全面调控,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视,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尤其是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的"国十条实施细则"首次提出家庭购房套数限制,拉开了"限购令"的序幕。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限购令"在促进行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房地产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结合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带来的影响分析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4.
2010年以来国家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使房地产市场形势扑朔迷离,及时把握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是判断落实国家调控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编制当地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很有必要。本研究在"国房指数"编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创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编制方法,并以长沙为研究案例,运用合成指数等方法和原理对长沙房地产市场景气状况分月度进行测度与分析,对进一步指导和把握长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经营》2011,(4X):90-93
<正>从2010年1月"国十一条",到4月中旬的"国十条",再到"9.29新政","政府调控"成为了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并贯穿始终。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价的走势成为中央政府、开发企业、购房者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指数研究院开展的百城价格指数研究,通过对全国100个城市住宅样本进行紧密跟踪,在每月月初发布上月全国百城价格指数,成为有效反映全国及各级城市房价走势的风向标。2010年6至今百城价格指数走势显示,  相似文献   

6.
2011年后,随着宏观经济过热的整体趋势,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新一轮"组合拳"式的调控,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开始经历适度从紧并逐渐转向稳健发展。而税负作为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负担。基于此,较多的房地产企业从项目开始到清算,都在努力探索合法进行纳税筹划的思路,以尽量降低税负,为企业谋得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拍卖》2008,(5):168-168
上海市房地产拍卖行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上海市房屋拍卖行,1996年11月更名组建为上海市房地产拍卖行,注册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上海市房地产拍卖行始终坚持专业化、规范化、创新化发展理念。紧紧依托房地产专业和人才优势,不断探索和实践房地产拍卖的市场运营模式和发展规律;注重规范运作,严守"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上海市房地产拍卖行从2001年起被中国拍卖行  相似文献   

8.
《商》2016,(6)
在分析房地产泡沫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2010年至2014年房地产泡沫进行研究,旨在为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警示和建议。研究发现,成都市2010年未出现房地产泡沫,自2011年起房地产泡沫出现,并且程度逐年加重。其中,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在供需环节房地产泡沫突出;而成都市房地产价格环节房地产泡沫程度暂不明显。通过分析成都市房地产泡沫状况,得出成都市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应着重于遏制房地产投机、约束政策放宽后的反弹,以及掌握房地产市场实时状况,以达到灵活调整政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胡堃  喻鹏 《信息与经营》2011,(4X):46-49
<正>受到新一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政策的压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紧张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关注。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曾经一度蔓延全行业的房企"融资饥渴"现象正有重现的势头。与2008年各方一筹莫展、坐等国家级救市政策出台的被动局面不同的是,在"疑似危机"山雨欲来之际,在过去两年得到极大发展、日趋成熟的房地产信托和私募专业投资基金在这个恰当的时刻很可能会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开展筹资自救活动的有力渠道。  相似文献   

10.
《商》2012,(2):9-9
随着限购、限价和信贷紧缩,房地产信托成为不少开发商的"救命稻草",但风险也逐步显现。中金公司一份针对房地产信托专题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预计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2234亿元,总还款额约2500亿元;2013年预计到期规模2816亿元,总还款额约31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盘点了2009年我国房地产下场的惰况,解读了新的宏观调控对楼市的影响,对2010年的市场情况进行了预测,最后分析了我国房地产泡沫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就近几年房地产的发展势头来看,与2010年之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进入到了“冷却期”,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运营风险。目前我国一部分房地产公司存在着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尤其体现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如成本管理控制不当等,也是导致房地产公司发展受阻的重要因素。该文深入研究了目前房地产企业中存在的财务成本管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针对各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依凡 《现代商业》2012,(21):160-161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确立,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海南省的房地产业的发展。2010年是旅游岛建设的第一年,同时也是国家着重宏观调控房价的一年,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下,海南房地产的发展引人注目。本文将着重分析近年海南省房地产的发展情况,对海南省未来的房地产发展状况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饶盼盼 《商场现代化》2012,(26):104-105
2010年,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家庭购房套数的限制性条款,随后多地纷纷响应,"限购令"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铺开。一方面,二三线城市"限购令"的出台缓和了因过多外部投资涌入而明显升温的本地房地产市场,有效遏制了二三线城市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这种行政手段可能对二三房地产房地产平稳发展带来的潜在隐患。二三线城市要利用好"限购令"政策带来的机会窗口,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策略,切实保障和推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转。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新的五年规划开局之年,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房产税的试点开征、"新国八条"下各地的限购政策,以及2011年内中央要求近千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等措施,通过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关系、效用、机会成本、垄断利润等主要观点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及趋势进行判断,力求阐明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变化与和未来五年发展预期。  相似文献   

16.
俞越 《浙商》2011,(10):41-42
2011年,房地产市场或将踏上并购巅峰,超越2010年的84起记录,并购数量有望突破百起大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国内房地产企业纷纷谋求发展策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备受房地产企业关注。本文就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加以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浅谈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07年,针对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政府加强了调控政策,但同时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量不足,多种需求集中释放,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地价房价"倒挂"现象严重,导致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和相对于资产价格的货币贬值,从紧的货币政策,资金流动性过剩,外资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扩张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2008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支撑因素没有根本改变,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预期逐渐向好。  相似文献   

19.
近期,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政府部门或金融监管机构,相继重申严格执行住房差别化信贷、限购及相关税收政策措施,巩固调控成果。自2010年4月以来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从"坚决遏制住房价过快上涨""、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到今年5月"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基调转变的背景与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在保增长的现实需要下,二季度以来,开发商、居民预期及市场表现都已发生明显变化。过去10年中,当市场参与者预期到房地产调控将开始放松时,投资者便在价格反弹前进场。这已经成为市场一个普遍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自从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和有效需求的刺激,房地产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1992年房地产出现了第一轮开发狂潮,到1998年银行推出一系列按揭信贷业务支持住房商品化改革,使房地产行业进入全面的繁荣时期,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除了因为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造成的暂时房价下调外,房价涨幅越来越大,越是调控越是涨得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