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与现代法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包括法治所追求的伦理基础和价值理想.法治理念之普遍诉求在于实现约束国家或政府权力,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与自由.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精义在于法治之"法".现代法治之"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当代中国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法治理念的普遍诉求,与中国特色及其本土资源形枣共鸣并达成共识,是一种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习惯法刍议     
在当今中国的法律话语中,法治现代化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而由这一话题引出的另一个受人瞩目的话题便是法治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就这一话题存在两种对峙的观点,一是认为应该通过移植西方法律成就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二是认为应该利用本土资源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习惯法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本土资源之一,因此搞清楚习惯法的性质、习惯法与法的关系、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3.
无讼,是我国儒家思想中倡导的典范;长久的家族集团本位、宗法血缘关系以及封建小农经济便是无讼观念得以长期存在的土壤.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封闭的小农经济一再被干扰乃至打破,但无讼观念仍然风雨不动,甚至时至今日无讼观念所滋生的许多法律意识依旧影响着人们对法律应用的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诉讼效率历来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犯罪率加速上升、司法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提高诉讼效率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诉讼效率,诸多学者纷纷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找出路,对于我们脚下的"本土资源"反而视而不见。从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刑事诉讼制度谈起,深度剖析我国土生土长的坦白从宽政策。在吸取坦白从宽政策的合理因素的同时借鉴西方成功的法治经验,最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坦白从宽"制度。  相似文献   

5.
试析传统无讼价值观产生根源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化的价值取向,传统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化中根深蒂固。本从思想化、社会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探讨了其形成的根源,并分析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从1999年起将"法治入宪"。经过数十余年的法治政府之建构,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如本土法治资源缺失、行政立法监督缺位、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当行使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即大胆的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此方为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法治政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程序法律体系中没有非讼程序的概念。非讼程序以特殊的形式存在于民事诉讼法中,其功能价值也因此受到限制。非讼程序在立法层面和运行过程中存在文意不明确、功能不清晰、形式不规范和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从程序称谓、价值理念、体系结构和调整对象等方面进行重新构造,有助于非讼程序价值最大化、功能最优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权利保障、损害赔偿、法治中国等诸多话语,已然成了当下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自觉视角。民事诉权滥用问题的多重性,促使我们必须在前述背景和视角下展开讨论。在整合本土法律资源构建法治中国的进路中,将民事诉权滥用行为纳入侵权责任法的规制具有正当性,问题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对其的准确识别,并依此为基础,实现实体性和程序性相衔接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法治创新必须以科学建构体系化的善法为最终目标,坚持以消费者为本、以市场导向为用、以法律伦理为纲、以本土法律资源为体、以公平和效率兼顾为目的原则。加强对消费经济、消费者、消费权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此为起点构筑市场经济法治框架成为市场经济法治创新重要的着力点,新一轮市场经济法治创新需要重点考量消费者及其消费权的倾斜保护。目前来看,在发展消费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法治创新仍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其中包括消费体制和消费环境问题、消费能力问题、消费教育问题、法治现代化问题以及研究范式的转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治问题自始就是一个比较问题,因为我们在构建法治秩序时,至少目前还无法摆脱西方法治主义的影响。中国法治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中国传统文明本身的脉络梳理上,这是构建中国法治秩序的原始立场。只有在理清民族文化传统之前,放弃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从中国社会本身的诉求来界定并阐释中国的法治问题,才可以在此超越"法治陷阱",并进而梳理法治,构建人的独立意识,成就中国人的秩序洞见。  相似文献   

11.
综合史传分析,曹操形象虽不出众却具有不凡的内在气质,但是在经毛氏父子评改《三国志演义》后,小说、戏剧中的曹操"奸雄"形象"脸谱化"逐渐形成。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重视教化,曹操形象是随着人们基于以道德评判、封建正统观念为准绳的审美价值观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13.
格拉斯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猫与鼠>是格拉斯<但泽三部曲>的第二部.文本以动物隐喻的方式叙述了纳粹文化对个体的驯化.主人公马尔克本是个善良的青年学生,因为生活在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时代,在纳粹文化的诱骗下,丧失了自我道德、自我价值,最终走向毁灭.马尔克的命运是特定背景下青年人相同相近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2月的第一周,全球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加入到降息的行列。12月4日,欧洲中央银行在布鲁塞尔举行月度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后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降低0.75个百分点。英国央行和瑞典央行随即也分别降息1个百分点和1.75个百分点。澳大利亚央行已先于  相似文献   

15.
Conclusion I want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all of those in the academy who have encouraged me and mentored me throughout my career.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互以对方为重"是中国伦理社会的核心精神,"以对方为重"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包括:行动中,尊重对方;动机上,替他人着想;原则上,只尽义务,不求权利。这一原则源于人类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经由集俗成礼的路径而形成,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特质。然而它是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在熟人社会才会发生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也渐渐丧失去了仁的本质属性,沦为一套纯粹形式化的礼节。  相似文献   

17.
18.
19.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决定性"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与基本规则,是中国现实国情、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决定性"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提供历史背景、基本环境与运行平台,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现形式呈现出与"市场决定性"相一致的客观性、适合性、规范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