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前些天在电视上看了一个“20%左右的温州中小企业关门”的专题节目,看后我几乎彻夜难眠。这方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中国民企磅礴崛起的热土,如今所发生的重重危机其实深刻地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危机,温州制造危机的缩影正是中国制造危机的真相端倪。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前,温州人到江西打工,如今江西人到温州打工,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今年5月,我到温州作过一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令人惊讶不已,欣慰不已。以股份制合作企业、专业市场与小城镇建设为主要创新特色的温州模式,同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家称温州为“东方现代化的启动点”,“创造了一条中国农村能够最经济最有效地开始工业化的道路。”温州经济90%是非公有制经济。20年来,温州人以“五把刀”(理发刀、修鞋刀、螺丝刀、菜刀、剪刀)闯天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温州模式正在经历重生的痛苦. 昔日的辉煌 浓厚而独特的温州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关系网络是温州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温州人勤奋努力、不断追求,创造了企业一个又一个发展高潮,而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更是降低了企业及其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4.
曾水良 《民营视界》2006,(3):35-36,39
二十年前,因为温州人“求生”的本能,凭借“以血缘筹措资金,以亲缘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闯出一条“温州模式”的民企发展之路。造就了温州的多数草根农民成了民营企业主,而温州占90%比重的小农经济模式,其企业文化暨老板文化的特点也越发凸显得淋漓尽致。十五年前,源自温州的假货和信誉缺失,产自温州的商品一度沦为全民抵制货品。十年前,曾遭受媒体和学者广泛质疑的温州民企,再发蓬勃经济活力,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神话。五年前,苏州模式的崛起,以温州民企为代表的“温州模式”转型再度成为舆论焦点。2003年,温州经济增长数据的衰退,引发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发出温州民企体制危险预警。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有多种发展模式,其中,青岛和温州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青岛区域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支撑。在青岛有海尔、海信等十大集团,他们的贡献占整个青岛经济的50%以上。相比之下,青岛的民营经济并不怎么发达。温州区域经济主要靠小企业支撑。温州有近10万家中小企业,他们对温州经济贡献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6.
温州民间商会是由当地工商领域各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家自发自愿组建而成的,以非营利性、自律性和服务性为宗旨的行业管理组织。第一批民间商会——温州市三资企业联合商会、食品工商企业同业公会、百货业同业商会诞生于1988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民间商会发展迅速。现在的温州民间商会分为两大类:(1)在温州本地,由温州总商会(1990年成立)领导的代表各行业利益的民间行业协会。其中包括25个直属行业商会。  相似文献   

7.
解读温州民间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迅速崛起。2002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55亿元,民企比重达到85%;财政总收入达到126.26亿元,民企占80%:外贸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6.2亿美元,民企占9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多亿元,几成来源于民资。解读温州民间投资行为,理性分析其现状,将为今后温州民间投资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作为温州模式的股份合作制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在80年代初期已出现雏形,80年代中期得到蓬勃发展。到1993年,股份合作制企业达3.7万家,其产值占温州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0.2%,显然,在温州国民经济中,股份合作制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温州...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钱庄”的屡次惊变,都与其赖以生存的地上环境的变化相关。只要国家动用管制工具,或是收紧银根,失去实业根基的温州民资就将面临崩盘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叶文迁 《浙江经济》2004,(15):36-37
鞋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规模、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市鞋类产值达263亿元,生产量占全国25%左右。全国两家“中国真皮领先鞋王”(鞋类最高荣誉称号)温州占其一。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统计,2002年全国重点皮鞋企业产销前30名中,温州企业占了70%以上;获准佩挂真皮标志超百家,占全国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一镇一业”的轻加工制造为特征的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已有较大的提升,2001年主要民营企业集群的产值高达1268亿元。章结合温州的集群特点,从集群的组炽结构、融资力度、贸易结构、信息利用、产业互动等多个角度,对集群的生命力、竞争力、国际化、信息化、稳定性等作了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以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夜之间彻底丧失了,很多工厂招不到工,也开不了工;很多工厂开了工却接不到订单。温州制造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口。  相似文献   

13.
温州滨海经济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中长期(2016年-2020年和远期(2021年-2030年)。预测到2030年,温州滨海经济带城市化水平约90%,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164亿元,年均增长20%,三产比例达到近0.2:29.8:70,工业总产值达到约202149亿元。  相似文献   

14.
温州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温州人”,最大的财富是“温州人精神”,温州经济要靠温州人更好地“走出去”,“温州人经济”也离不开温州本地产业支撑,这是一种互补互融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温州群落     
温州人多地少,因此决定了他们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地去寻找一个个新的生存空间。也因此,温州人可能是中国经商者之中最多的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个经商群体,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最初,他们是以手工为其主要的谋生手段的,如理发,补鞋,裁缝,再后来,在全国很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有的一个企业就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分销点、办事处,将温州人的商品意识传达给当地,辐射到周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安古城涌现出一批批背井离乡的温州创业者,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的执著精神,他们有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的勇气,成功地在西安市场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温州又爆发了出大批民营企业倒闭的现象.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暴力讨债.以江南皮革、波特曼、三旗集团等为代表出现了破产清算或企业家欠债失踪的诸多问题.从而引发温州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的“倒闭潮”消息不胫而走。那么作为中国制造的核心地区.温州工厂是否真正出现了“倒闭潮”?  相似文献   

17.
聚焦温州人     
温州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许多温州老板都中初中毕业生,十五、十六岁出门“闯海”,他们似乎是天生的生意人。总是屡屡得手,难道温洲人有什么发财绝窍? 温州人少小出门,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在生意场上屡屡得手,不是因为资金雄厚,更非文化知识或智商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州人兼容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许多优点。依我和温州人交往的经验,可以总结出其在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四大特征:生、猛、海、鲜。生 说起来温州人就是有点“生”。首先是生地方敢去,生人敢打交道,生菜敢吃。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游徙,只要发现能发财的地方,就留下来,没…  相似文献   

18.
陈乃启 《浙江经济》2005,(10):52-53
温州建设国际性的轻工业制造基地包含了三项涵义:第一,产品市场指向的国际性;第二,要素市场的国际化;第三,竞争策略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温州模式”在其初创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家庭工业 专业市场 小城镇”为主要特征,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1992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发表至今,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私营企业 产业集群 中小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群众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  相似文献   

20.
可能很多人没有去过温州,但是很少有人没用过温州的产品。这个浙南小城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