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技术联盟在数量、规模上的迅速发展与居高不下的失败率并存的特点,决定了研究企业技术联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技术联盟相关理论虽然层出不穷但仍有局限性,难以满足企业技术联盟和谐发展的需要。和谐管理理论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而本文将和谐管理理论作为研究企业技术联盟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协同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和利用联盟企业技术创新与能力,增加联盟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技术创新行为协同两个环节看,技术创新行为协同为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技术创新过程协同促进技术创新行为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3.
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企业间战略联盟是一种方兴未艾的企业合作模式和新型竞争战略。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90年代,随着信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式展开竞争。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企业战略联盟出现了高出现率和高失败率的“双高”现象。本文主要概括地介绍了目前企业战略联盟的特点,探讨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的动因,以供我国企业及跨国公司经营、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已从传统的你死我活的零散竞争转为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即实现战略联盟。尽管战略联盟有可能为所有的合作伙伴创造一个“双赢”的机会,但是联盟的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联盟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是许多原因都与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态协调处理不当有关,本文从联盟企业间的目标协调、文化协调和组织协调等几个方面对联盟企业动态协调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做好联盟企业的动态协调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企业核心经销商联盟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发德 《消费导刊》2009,(10):39-40
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企业建立核心经销商联盟高失败率的事实,揭示了联盟高失败率的原因。对联盟稳定性的涵义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运用一次静态博弈模型、有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对核心经销商联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核心经销商联盟稳定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评价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对联盟企业2009-2017年的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评价,并与联盟外同行业相关企业的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联盟内企业从2012年以后整体效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且高于联盟外企业,而联盟外企业的整体效率在相对均衡的区间内有所波动。联盟内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也比联盟外企业表现更出色,且联盟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远高于联盟外企业。但联盟内企业的规模效率和财务效率却相对较低。说明联盟的成立有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但联盟内企业在内部管理效率上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蒋坚 《市场研究》2015,(1):23-24
企业战略联盟不断发展的同时,其高度不稳定性导致高失败率也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认为选择恰当的治理结构是企业联盟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企业联盟治理结构的不同因素,整合设计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企业联盟治理结构选择的问题,作为不同类型联盟选择治理结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进农业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8月17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机院、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召开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研讨会,研讨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十二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智能机器人技术主题、微纳制造技术主题、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正>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刚性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导致企业难以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王雪利同志《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概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刚性表现;并分析认为能力刚性是路径依赖、认知惯性、互补资产和系统封闭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通过建立学习型文化、实施知识管理和建立技术联盟来超越刚性。2、安徽大学商学院秦胜杰同志《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一文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涌现但难以持续发展,其关键的原因是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不能适应技术创新联盟的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公平分配是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最终目标,并构建了基于公平的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以确保技术创新联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日益受到重视。但单个企业的创新很难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联盟逐渐成为企业突破自身技术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市场瞬息万变,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在创新联盟中又该如何决策?基于此,本文将技术和零部件成本的不确定性定量化,研究在双重不确定的条件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创新联盟中的决策策略,并分析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比例和营销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组建强强合作的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战略联盟。其发展动因主要在于应对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组织变革的需要。战略联盟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和组建战略联盟,以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线性经济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若干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技术范式变革的必然性,分析了技术范式变革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阐述了循环经济技术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思路、企业实施生态型技术创新战略、循环型技术创新模式、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及技术创新的组合范式转向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内容,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度建议,以适应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变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药资源非常丰富,但中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中药产品出口份额远低于日韩等国家,提升中药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从技术创新联盟理论入手,进而对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迫在眉睫,需从高校主导型产学研技术联盟模式、企业主导型产学研技术联盟模式、政府推动型产学研技术联盟模式等方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一项工作,也是近几年我国新兴的一项工作。它的出现不仅带动了企业内部的变革和进步,也带动了相关行业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创新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推动企业产品技术创新联盟组建是十分必要的。果蔬产业内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分为企业主导型、学研驱动型、政府推动型以及行业协会引导型。果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治理策略包括地方政府推动治理模式,国家健全法律法规治理模式以及联盟内部协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涌现但难以持续发展,其关键的原因是联盟持续发展中存在着机会主义。本文指出信任是应对机会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并构建了基于信任的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机制来应对机会主义,以确保技术创新联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华 《市场周刊》2004,(12):13-14,22
战略联盟是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采取的战略决策。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由“零和博弈”走向“合作博弈”。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它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战略联盟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规模经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战略联盟失败率一直很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联盟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文章通过分析联盟风险及其产生原因,提出在联盟实施过程中对风险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是以创建和共享知识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其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本文在探讨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背景基础上,分析转移过程中包括知识特性、知识源、知识接收方及转移背景中的相关问题,并从联盟企业互动性交流、建立知识转移激励机制、情景与知识转移的匹配性等方面提出一些促进企业知识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何山 《现代商业》2013,(35):94-9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并成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然而令众多企业以及学者感到困惑的是联盟的失败率却始终高居不下,为此广大学者开始了探索联盟降低失败率的方法,而最终的落脚点放在了联盟稳定性相关问题上,其中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成为了学者们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以往学者对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石金慧 《江苏商论》2023,(12):26-32
利用2014—2020年中国991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本文通过分别构建数字创新与技术创新效率两个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创新及其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整体上有利于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数字创新不同基本要素影响也不同。进一步指出数字创新平台和数字创新文化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前期具有滞后效应,数字技术、数字创新者和数字创新公民则呈现正负效应交替影响;数字创新基本要素加入的驱动效应优于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