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心-外围模型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茨(J.Stiglitz)发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1977)一文,用一个严谨、清晰、精致的模型(D—S模型)把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DS模型的出现解决了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等重要经济现象难于模型化的问题,为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促进了经济学领域其他分支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伟 《经济学动态》2004,(7):00-105
一、引言 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分布上的集中,是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乃至发展经济学都对此进行了相关讨论。一般说来,市场规模和一个地区所拥有的产业范围之间存在自我增强的作用,或称为累积因果(cumulative causation)作用,即许多企业聚集的地区往往是市场潜力较大的区位,而企业的这种集中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区域经济学在解释很多经济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克鲁格曼引入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该理论不仅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推动了传统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价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地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地理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它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世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本文试图对这一学科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地理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它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世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本文试图对这一学科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国内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新经济地理学的地位、范式及政策影响.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综述,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建模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期.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产业聚集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飞 《经济地理》2002,22(2):134-136
文章首先应用地理学方法分析了产业地理聚集的原因,并指出自然优势聚集力、外溢聚集力和人文凝聚力是产业地理聚集的基本动力;然后提出了利用产业地理聚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学和批判经济地理学的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地理学在对新古典模型框架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深化模型和空间广化模型,但由于其采取的依然是新古典主义的类型学思考的研究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的缺乏,使得这一学科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批判经济地理学采用辩证主义的个体群思考的研究方法,批判性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弹性积累以及不平衡地理发展等内容,从而更广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由克鲁格曼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成熟,“新”新经济地理学产生并迅速发展,融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重新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和分析框架,之后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包括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企业异质性对区域政策的影响和基于微观数据的企业异质性实证研究等方面.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是分析城镇性质的重要概念,新经济地理学为我们认识城镇的空间区位选择与多重效应集聚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正是由于支撑城镇系统的企业、政府、家庭和其他组织等子系统在追求各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才导致了城镇系统的发展有其内在根本动力,进而也成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城镇化趋势在世界不同区域持续演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综述新经济地理学国际模型的发展。最初的模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其后的十年间,理论模型从单一工厂和总部位于同一地区的厂商向多地区的纵向和横向跨国厂商扩展。经验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跨国厂商定位对东道国的影响效果等方面。经验性研究已初步证明了模型的解释力,但模型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且需要更多的经验研究来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1.前言尽管关于经济活动空间现象的探究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德国区位理论(Johann Von Thünen,1826;Weber,1909;Christaller,1933;Losch,1940),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二战以后的50年代,由美国学者Isard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才真正被大家所熟知。1 Isard(1949)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以此建立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最近十多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理论进展进行综述。结合对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与扩展版本进行的比较研究,探讨以新经济地理学扩展版本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并就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华友 《经济地理》2005,25(6):753-756,760
西方新经济地理学是西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形成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新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建构,虽然并没有得到同样在关注空间集聚的经济地理学家的认可,然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丰富了国际经济学中的跨国企业的区位理论,另一方面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