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经济增长来源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经典的Solow生产函数,以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产函数进行了回归估计,测算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及其变动率。结果表明中国资本产出弹性远高于劳动产出弹性,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度依赖于资本要素的投入,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水平在下降。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1998年~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分解成要素投入的贡献、人力资本的贡献、技术进步的贡献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研究表明:我国总产出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6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大,在总产出中的贡献达35%;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很小,只有5%左右。而全要素生产率中,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最大,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在产出中作用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非参数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即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9年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南昌、新余和鹰潭3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最为有效,南昌、新余和宜春3市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使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测算了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52.7%,技术进步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为20.7%,且产出弹性较小,仅为0.13。技术进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贡献率为43%,其他因素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较小。同时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研发投入总体力度较小.研发资本存量不足,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低于韩国等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有近百座城市是依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一些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现实难题。阜新市作为惟一的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工作试点城市,运用经济增长理论联系阜新市的实际,研究阜新市经济增长因素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综合要素生产率数学模型采用实际中用得最广泛、分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C—D生产函数法。假设生产函数:式(l)其中,Y是产出,K和L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是时间。在式(1)两端求全微分,并简化整理得:式(2)上式中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设则GY…  相似文献   

6.
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年~2011年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将中国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与一些主要国家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资源投入产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技术进步变化引起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相对美国、日本、巴西等6个国家,中国全要素生产效率水平居中,但技术变化指数和纯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存在投资效率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7.
<正>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主产率的停滞,对企业来说意味着经营效益的降低,对消费者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停滞。可以说,提高生产率是保证社会经济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 对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来说,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习惯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投入生产率(Total Input Productivity),指全  相似文献   

8.
<正> 一、准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学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即“内涵式”和“外延式”作为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称为“外延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则称为“内涵式”。“粗放型”与“集约型”是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种区分。把那种主要依靠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不注意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验分析表明高增长经济在中高收入阶段增长明显放缓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放缓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所致。经济放缓的时间受到一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速时人均GDP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上。通过生产函数法分析可知,未来十年,随着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就业增速将出现下降,高储蓄率将会出现调整进而带动投资增长减速,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放缓。过去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极高的投资增速和人口红利,很难继续起到支撑作用。未来十年,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依靠单纯的资源、能源、要素的投入,转向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追赶、希克斯中性技术变化、投入偏向性技术变化和产出偏向性技术变化四类效应的影响。对2004—2020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两阶段变化态势,目前通过技术引进带来的中性技术提升阶段已经结束,而要素禀赋变化所引发的劳动节约型和产出扩大型技术提升幅度有限,因此,即使区域技术差距有所缩小,也难以拉动全要素生产率恢复至增长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优势集聚区域,实现了多种驱动因素交互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状态;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在考察期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减基本相抵,同时存在技术追赶不足和资本投入效率下降引发的资本使用型技术退步等;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大西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变化态势,并存在技术追赶不足、资本使用型技术退步或中性技术退步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通过技术追赶缩小区域间技术差距,提升产出扩大型技术水平,并促使各地区按自身禀赋发展资本或劳动节约型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全要素生产率,简言之是指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由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两部分构成,它能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从国际经验看,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具有确定相关性,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传统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升级,传统要素生产率边际递减。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放缓,与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关,与经济体内在结构矛盾相关。湖北处在工业化中后期,传统要素生产率边际递  相似文献   

12.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左菲菲 《现代商业》2014,(24):153-154
本文根据索洛余值理论,运用计量方法测算出安徽省198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且分析各种投入和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左右,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决定安徽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技术发展较为滞后。安徽省应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使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FDI是一国获取外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本文采用DEA方法将中国13个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就服务业FDI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2004~2008年期间,中国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提高;服务业FDI显著地促进了服务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带来的,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而只是把它作为研究经济增长的已知的、既定的前提或外生的变量。然而,制度创新却能在物质生产要素不变尤其是技术不变时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客观的制约作用。因此,研究经济增长不能撇开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指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对生产率内涵和生产率增长估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国内学者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对生产率增长估算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对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进行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用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来衡量。经济增长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实物资源为主,主要体现在以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种是知识投入增长模式。这种增长模式,主要是依靠知识投入与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后者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许晖 《江苏商论》2020,(4):127-131,141
本文基于2000-2016年30个省市间的区域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在SDM模型下对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本省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对邻近省份无显著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即产业结构服务化对本省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而对邻近省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以及研发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也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升本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研发投入的增加则能够同时推动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与规模报酬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向阳  徐翔 《财贸经济》2004,(11):77-82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1年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与规模报酬状况,并计算了决定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替代弹性与边际生产率,最后分析了这一估计结果对今后发展中国服务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0.
盛紫君 《现代商业》2011,(7):210-211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投入对于经济增长影响这一问题在理论界存有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出结论:社会保障投入的确存在产出效应,其效应大小取决于贫富差距以及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本文根据理论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认为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加大力度进行二次分配以及对于中西部地区给予更多关注是增强社会保障产出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