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自1994年起在财政体制上实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这次改革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在财政体制上改分级包干体制为分税制体制,二是为了保证分税制的实施相应进行了简化税制,合并税种的改革。从改革的初衷来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分税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与财政体制改革姜继增1建国以来,我国实行了两大类型的财政体制:一是1980年以前实行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统收统支为特点的财政体制。二是1980年以后实行了以地方财政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财政体制,都是与当...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充分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简称“分灶吃饭”),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简称“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同时,还进行了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几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暴露出现行财政体制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笔者认为,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就是要使各级财政走出预算收支统一于国家一级预算的圈子,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级财政单独预算,自求收支平衡的分级财政的财政体制。本文就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分税制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制度是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之间财政失衡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中国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对2003—2012年济南辖区四个县(市)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财政转移支付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走出困境的出路,就在于突破现存的体制框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相对独立的分级财政,实行分税制。在此基础上,对与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和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分税制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作为长期目标,应选择彻底的分税制,即实行税种基本分开、立法基本分开、管理基本分开,从而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作为中期构想,则应在抓好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从分类分成制过渡到分成分税制,从而把改革的彻底性与渐进性结合起来,力图保证现存体制向目标体制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6.
逐步建立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一、财政包干制已经过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城市改革方面,选取财政体制作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动作,从1980年起,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实行被称之为"分灶吃饭"的分...  相似文献   

7.
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原有利益的分配格局出现了不同于大包干财政体制下的重大调整,地方财政调控的力度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地方财政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按照分税制的基本要求,重塑地方财政调控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一、1994年税制改革后地方税体系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的财税管理体制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便于加强宏观调控,此外,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合理地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1994年税制改革,国家明确了中央税、地方税、共享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改革的实行,是我国的财政从“行政眭分权”走向“经济性分权”,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框架。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财政权力高度集中,而地方政府只是中央在地方的行政代理机构,自己没有相对独立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丁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100-101
分税制通过对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政收入的重新界定,解决了分级包干财政时期出现的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下降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税制也随着各方因素的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分税制体制不完善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而产生的土地财政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地区发展严重失衡、金融发展被过多干预等难题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成。因此,分税制还需要进行完善以适应当前中国国情,较好地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面临的问题,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1.
<正>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国上下多年的探讨、研究、试点、准备,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已明确:即建立分税制的分级财政体制,并将于近期内投入运行。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集权与分权的财政思考寇铁军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财税体制改革已处于实施阶段,这一改革举措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具有推动作用。用分税制取代了财政包干制,使争论旷久的财政体制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性的定论。然而财政...  相似文献   

13.
1.完善地方税制度是我国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科学而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需要健全、完善的地方税为基础和支撑。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在有效增强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4.
一、财政体制的核心指标:财政收入满足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轮改革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渐趋稳定。1994年财政分税制体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稳定区间,财政体制改革对于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全国大  相似文献   

15.
论财政转移支付的实现方式寇铁军财政转移支付是与分税制密切相关的经济范畴。不论是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还是不彻底的分税制,都是辅之以多样性的转移支付手段,以达到多重目标的实现。一、实施分税制,为重塑转移支付制度提供契机建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以益于理顺中央与地...  相似文献   

16.
项怀诚 《经济师》1993,(10):36-37
<正>分税制作为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改革方向,这一点是明确无疑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需要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做法,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把分税制的一般要求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翁国雄 《发展研究》1995,(11):25-26
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后,中央采取主体税收上划的办法保证了中央收入,把资源型、效益型、分散型的财源留给地方。总的趋势是: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分税制的体制与以前的包干制相比,福建每年增量财力将减少35%左右。地方财力增长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事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而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研究分税制下山西地方税体系建设,对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顺利实施,分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增加山西地方税收,缓解财政紧张状况,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地方税体系建设既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税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显得日益重要。(一)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建立社…  相似文献   

19.
汪金龙 《技术经济》2001,20(7):13-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按企业的所有制和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和,影响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原包干体制种类多,不够规范,地区之间苦乐不均;中央掌握的专款过多,引起地方“跑部钱进”;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响统一市场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财政分配体制类型过多,不够规范。最根本的还在于:原包干体制不能将地方财政塑成真正的一级独立的财政,下级财政仍然是上级财政的附庸,集权计划体制的影响难以消除。而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分税制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94年之前放权让利的财政体制改革和1994年之后的分税制改革.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新的财税体制、财政政策、财力结构和预算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和建立适应市场化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