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三角省际贸易强度与制造业同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给出了一种近似衡量地区间贸易壁垒强度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测度了历年来长三角的省际贸易强度。同时,文中还引入了一个结构重合度指数,利用该指数计算了历年来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经过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后,对两个序列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强度与制造业同构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回顾产业细分条件下长三角制造业同构问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进行了分类。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分类后的长三角不同类型制造业的同构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某些类型产业如轻工业等经过趋异化发展已经不存在同构现象,多数类型产业虽经历了趋异化发展历程但仍然处于同构状态,还有部分类型产业如原材料产业等经历的则是趋同化发展并导致了同构水平不断增高,这才是近期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然而,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反,同构现象与高速增长现象并存,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进而指出长三角地区应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选择了测度制造业结构趋同和经济增长趋同的方法,并测算了1982年到2003年长三角两省一市间制造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趋同程度。经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对两个时间序列进行了回归分析,揭示了制造业结构趋同和经济增长趋同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格兰杰检验的基础上理清了二者的因果关系。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对两个序列之间的动态影响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制造业的结构趋同与经济增长趋同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长三角制造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数字金融能有效驱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上表明数字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传导机制促进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不同区域数字金融作用于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异质性,其中对安徽省作用效果最大。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是稳定国内制造业比重的主战场.2003-2019年间,长三角制造业整体稳中有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区域外,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这主要源于沪浙苏皖四地存在明显的产业发展梯度,产业转移承接使得上海与其他三地的分工专业化水平逐步上升,但浙苏皖作为共同承接者,分工专业化...  相似文献   

7.
揭示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对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与全面升级尤为重要。基于2014—2019年苏浙沪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验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分工、知识与技术创新、集群保护性均对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且集群保护性影响最大,专业化分工次之,知识与技术创新最小。从加大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力度、促进深度专业化分工、提高知识与技术创新水平三方面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2014—2018年长三角地区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数呈逐年外扩趋势,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上升到中级协调。三省一市各自的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变化特征各异。为进一步提升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协调等级,需要建立和完善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平台;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各省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推进长三角地区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困难,从本质来讲是目前全球经济寒流对长三角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产业链低端环节的猛烈冲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地区10个制造业行业2005-2012年的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测算,并从行业、地区两方面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且波动较大,其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显著,变化方向均与技术进步一致;两省一市中,上海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最大,江苏和浙江增长相对乏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会展经济进一步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长三角区域联动是一个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如何联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会展经济的概念入手,列出了会展经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透过对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的现状、会展经济中心城市的划分以及会展经济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分析,构建了会展城市间的引力模型,用以对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通过对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联动的困局把脉,提出了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联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北京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0.64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关系存在三种假说: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融合论。利用长三角16城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论"并不成立。要实现长三角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须采取措施构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对外开放竞争力六个子系统层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动静态结合的多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排序,提取主成分因子;并结合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地区城市分为五类,在分析各城市优劣势基础上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能源供给不足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制造业能源替代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用劳动替代能源空间较大。通过能源价格上升实现节能降耗的空间较大,但会对制造业中各分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就业需求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互豉关系——来自长三角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关系存在三种假说: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融合论。利用长三角16城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论”并不成立。要实现长三角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须采取措施构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是长期以来理论界所关注的问题.生产是流通的前提,流通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本文利用2000-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商品流通对于制造业生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商品流通对制造业生产具有正向影响,且流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表现出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最为显著,西部、中部次之.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度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测度了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而实证分析和比较了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这种作用在两大经济圈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圈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总体上看,两大经济圈应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