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文化大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提升”这一主线,以建设集文化名城、创新之城、文明之城、和美之城于一体的文化大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新推动“六大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和山东,品牌文化的兴起来势渐盛,方兴未艾。山东省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实施中,把“品牌兴省”作为重要战略举措。然而,在品牌建设和推进品牌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重点。孔子故里——曲阜。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历来备受海内外关注。近年来,曲阜按照“著名东方圣城、世界旅游名城、现代科技新城、生态宜居水城”的发展定位,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曲阜”任务目标,以重点工程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文化强市、商旅活市”战略,抢抓机遇、转型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正成为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曲阜是国务院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尼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各1个,拥有184处各级重点文保单位和1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三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荣膺国家首批5A级景区。近年来,曲阜市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振兴机遇,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5.
论品牌文化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品牌文化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其品牌文化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制订的一系列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品牌发展的逻辑必然,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塑造个性化、人性化、兼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文化是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曲阜香格里拉-“孔子故里”的文化酒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檀 《新财经》2013,(12):80-82
走豪华路线的香格里拉把酒店定位在以“三孔”为中心的旅游文化上,这样才能实现成为曲阜城市地标和聚集高端商旅人群的目标。在中国乃至遍布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心中.曲阜是一座伟大的圣城-这里虽然没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也没有“六朝古都”的盛名,却因圣人子L子生于斯、逝于斯而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国文化的圣地!  相似文献   

7.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时期。“孔孟之乡”济宁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具备跨越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中华文化标志城确定在我市兴建,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升格举办后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8.
枣庄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实施城市转型战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实施台儿庄古城重建,打造‘‘天下第一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9.
司思 《中国经贸》2007,(3):15-15
全国首家中国文化商品进出口基地“中国-曲阜文化商品进出口基地”,2007年2月7日正式在曲阜成立。据悉,2007年9月26日孔子文化节举办时,该基地将正式对外营业,首届文化商品出口交易会也将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0.
广东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霞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45-146
在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建设问题日益凸现。广东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但从总体上看品牌意识不足,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广东要加强文化品牌建设,首先要推行精品战略,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广东气派的文化精品;其次是实施人才战略,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以文化名人提升广东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姚宏 《特区经济》2006,(5):357-358
实施旅游文化竞争战略的目的是旗帜鲜明地昭示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积极的有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品牌,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文章结合陕西省旅游实际,提出要采取树立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理念和竞争意识,注重旅游地形象文化形象导向,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营销,突出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规范商业行为,旅游活动开发中加强旅游地方文化表现等基本措施,全面提高陕西省旅游文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中国和山东,品牌文化的兴起来势渐盛,方兴未艾。山东省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实施中,把品牌兴省作为重要战略举措。然而,在品牌建设和推进品牌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回答。  相似文献   

13.
将动漫产业作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点和重点发展,是充分发挥城市资源禀赋,有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合理选择。本文以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指向,在全面剖析杭州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建议提出提升杭州动漫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点战略和重点工作,着力于推进“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打造,不断增强杭州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文旅融合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天然条件优势。当前,黑龙江红色文化旅游形成了“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特色景区”、“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等多种融合模式,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推动黑龙江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深挖红色文化价值内涵、构建红色文旅特色品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强化红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助力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新时代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相似文献   

15.
宋佶武  姜炜 《中国经贸》2012,(20):24-26
品牌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复杂文化系统,它包括内部管理文化、商品文化、质量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等。品牌文化作为在品牌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的提炼,是品牌特有的传统和风气,它是属于全体品牌成员的,是品牌的内化了的“内在规则”。成功的品牌文化就像一种遗传因子,不仅可以渗透到每个成员的血液中去,还会代代相传下去,不会因为品牌内部人员的更迭而消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曲阜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争做山东排头兵,全国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聚集要素,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杨斌 《广西经济》2005,(4):34-35
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之后,东兰县域经济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兰将紧紧围绕河池市提出的全面实施通道经济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革命老区政治品牌”、“广西铜鼓艺术之乡文化品牌”、“中国板栗之乡种植业品牌”、“中国三乌鸡之乡养殖业品牌”、“桂西北中药业基地加工业品牌”等“五大优势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资源型工业经济、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8.
我们枣庄矿区源于1878年的中兴矿局,迄今已有129年的历史。1956年成立枣庄矿务局,1998年改制为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几年来,我们在实施大集团战略的进程中,按照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努力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在基层单位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有效整合完善提升,形成了以“三基建设”(基础、基层、基本功)、“三化管理”(准军事化、精细化、市场化)、“三个亮点”(质量标准化、企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促进了矿区又好又快、全面健康持续发展。2006年4月,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全国典范企业”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要素。目前,齐齐哈尔拥有开发利用鹤文化品牌的整体资源优势,占据着开发利用鹤文化品牌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齐齐哈尔在开发利用鹤文化品牌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表面繁荣有余、发展实惠不足。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把繁荣鹤文化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把鹤文化做“实”。在齐齐哈尔的当代发展史上,“墙里开花墙外结果”的教训是深刻的。所以,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乘势而上,切实做好鹤文化品牌开发利用工作,从而推动齐齐哈尔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发出自己的“文化宣言”,并按照设定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迈开步伐.西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西藏走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于“文化强国”还是“文化强区”战略,它的全面展开必然关乎对建设的重新理解,确立科学的文化观之于西藏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必要性.我们需要认真地对西藏文化发展的目标、发展现状和环境评估、实施路径探讨、支持系统分析,尽快确定以文化事业为重“两业并举”的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模式,找到切合西藏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避免战略思维的盲目和跟风而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