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扣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扣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然后逐一分析三种主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仍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国外比较,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研究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通过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分析,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阶段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5.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两种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决定了任何单一转移理论与途径难以奏效。当前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开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统筹,多途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出路,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就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观念、心理因素、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就业结构演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效应起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二元经济现象又十分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留滞现象。本文对就业结构演变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结构演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不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追求和心态也各不相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订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面临和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基本思路。实现的具体途径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9.
对“民工潮”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因素。应该从拓宽农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比较分析基础上,利用1986年至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二者的长期协整关系,探讨了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过程。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