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财政监督》2004,(9):61-62
房地产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自国家实行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的流失现象却比较严重。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的博弈分析方法,研究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流失管控对策。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流失排既念的界定税收流失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狭义的税收流失和广义的税收流失。狭义的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少于按照税  相似文献   

2.
从近些年我国税收的实际情况来看,税收流失给我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损害了国家税法的权威性、影响了国家经济信息的真实性、阻碍了政府宏观调控、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等.为了避免税收流失情况的频频发生,应当加强税收流失的治理.对此,本文重点研究税收流失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进而探讨防止我国税收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治理税收流失对弥补财政赤字、维护税法尊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中国税收流失规模的考察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对税收流失的现状、成因、治理约束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在一定成本约束的条件下,采取降低名义税率,加大税务处罚力度,提高稽查选案的有效性、对重点税源进行重点稽查等措施从根本上治理税收流失.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的税收筹划会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涉税业务水平提高对税法的遵从程度,也会减少税收流失,维护税法尊严。本文对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股权转让业务进行税务分析,来谈税务筹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税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并为民生问题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不合理的税收会导致民生水平的下降,高税收与税收分配不公都会侵犯公民权益,对民生改善造成消极的影响.利用税收促进民生发展,避免税收不公对民生产生消极作用,关键在于实现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税法转型.税法转型包括税法的理念更新与税法社会化,税法转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能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由于目前税法对电子商务的征管尚未明确,不但造成大量税收的流失,还产生了税收不公平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监管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极少数地方为了达到完成收入任务的目的,相互之间“拉税”,挤挖县级税收。有的甚至向外省“跑税”,并美其名曰为“引税”。目前,该现象颇有蔓延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引税”实质上是变相“列收列支”或“空转”,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收”,是为了完成一个虚似意义上的收入循环。“引税”,首先是严重损坏了税法的严肃性和税法征管秩序,为变相偷逃国家税款和贪污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既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又增加了税收成本;其次是容易产生买卖税收等腐败行为。既为一些部门滋生贪污腐败提供土壤,也由于“引税”带来的假政绩…  相似文献   

8.
税之法性由税的基点所决定,具体包括:税法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为正义和效率;税法所要实现正义和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以税收法定为基础和原则,包括多种路径在内的一种智识和实践。税法作为平衡、协调经济利益之法,实用性是其内核;正义、效率是其基本目标;法定性是其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纳税人诉讼、纳税人用税监督权是实现其基本目标的方向;税收司法的独立最终决定了税收司法正义和税法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新常态,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其建设的重要内容。金融创新理论与实践表明,金融创新与税法规制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从税法功能角度视之,税法对金融创新的规制有正反两面:一是税法通过减、免、退税等税收措施,给予金融创新税收优惠的正向激励;二是税法通过普遍性的税收遵从规范,对金融创新进行制约的反向约束。现行税法规范对自贸区金融创新的规制存在正向激励不足和反向约束弱化的尴尬。对此,在正向激励上,须明确税法对金融发展促进的功能、权衡直接与间接措施的关系、出台离岸金融等税收政策;在反向约束上,要注重金融税法规则的体系化、金融税收征管机制的优化、金融税收政策的程序理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税收流失是当前税收征管中最重要的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税收总量中约99%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入库,另外的1%是通过税务稽查追缴入库。要防止税收流失,首先应分析税收征收最重要的环节——纳税申报,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纳税申报中的税收流失状况当前,税务机关在税务稽查中发现,有的纳税人在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时,没有按税法规定如实申报纳税,发生漏报、少报和未报应纳税额的问题,使大量税收流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涉税违法问题:1.瞒报收入。有的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后,未记载或部分未记载在企业的收入账户上申报纳税。尤其是未开具发票取得的收入,有的记载在应收应付账户上,有的不记入财务账,在账外设“小金库”,作“体外循环”。瞒报收入是涉税违法问题中最普遍的问题。2.虚列、多列成本费用,少计应纳税所得额,少缴企业所得税。有的纳税人利用虚假的凭证虚列成本、费用,有的纳税人将税法规定不准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擅自扣除,从而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3.混淆货物的内外销,虚增了消费税的免税税额或增值税的免抵税额,少缴了应缴纳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由于出口货物可享受税收免、抵、退的优惠政策,有的纳税人擅自将内销货物虚作外销货...  相似文献   

11.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发生的应酬费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实实在在、必须的费用支出,但由于其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因此税法对其税前扣除有限定。为防止税收流失,纳税人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反映;超限额部分不得税前扣除,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要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并按相应税率缴纳所得税。通过纳税调整,对超限额业务招待费征收所得税,可以帮助纳税人增强节约意识,也可以起到提倡节约,遏制浪费的作用。所以业务招待费的限额列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税法解释是税收法治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推动税法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在税法解释上囿于税收法定主义和行政解释强势的原因使得作为税法解释主体的司法解释处于弱势地位,使得和具体案件关联的解释活动无以展开,严重影响了税收法治实现效果.结合西方国家税法解释理论和实践情况,从理论上把握税法解释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关系,对我国亟待完善的税法解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瑛 《会计师》2011,(6):51-52
<正>税收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政策法规向政府缴纳的一种费用,税收具有强制性,但是企业在合理合法的经营前提下,可以进行税收筹划,降低税收的负担。税收筹划是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存在于一定的客观前提条件下,首先对于政府的依法收取,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如果一个地区的税收不能以现行的税法为主要依据,而是以其他类似的不具有规范的指标来作为收取的依据,那么税收筹划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在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首先就要注意的就是这个问题。其次,作为一种法律法规,税法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的特征。要进行税收的筹划,就要时刻关注税法的变动,根据税法的调整来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了应对加入WTO之后的各种挑战,我国迫切需要构建以税收基本法为核心的完整税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实体税法,强化程序税法,努力提升税法的协调性、可操作性,提高税法级次,从某种意义上说,税法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经济法律制度能否适应加入WTO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级地税机关通过各种形式将税收宣传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密切征纳关系,树立地税形象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税收宣传活动对于普及税法知识、增强纳税意识、促进税法建设作用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税收征纳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税收法制的不健全阻碍了税法的有效执行。目前,我国税收法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法制不健全。我国现行税法中,只有四个法律是最高权力机笑立法的,应起税收母法作用的税收基本法还没有制定,其余法规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税收立法级次较低;  相似文献   

17.
德国税收立法较为完备,税法层次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宪法中有不少关于税收的规定;二是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均以议会通过的法律来规定;三是关于税收的立法范围较广。如关于税收立法权、税务机构设置、税务司法等都有法律规定;四是税收立法详尽,虽然显得过于复杂,但较为明确,有利于税法统一执行;五是严格限制税法解释权.税法稳定性较好,如德国只有财政部有少量税法解释权。  相似文献   

18.
完善税法立法监督机制,加强税法立法监督是确保税收立法统一、协调和完整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税收立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税法立法监督机制是当前推进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崔刚 《税务研究》2012,(6):82-85
关于会计与税法分离对于税收监管的影响,人们往往看到不利的一面,并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辨证地看,会税分离对于税收征管兼具成本与信息效用及预测价值:税款流失基本上与会税差异本身无关。公司基于会税差异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具有税收庇护效应,但并不是为了逃避税收监管。在会税分离模式下,会计依然是税收监管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本文认为,现代税收监管应当立足会计并超越会计,以促进理性、和谐的监管理论之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王宗涛 《金卡工程》2008,12(11):58-59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化的优良结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法律的主体规制角度,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应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应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和非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利益,包括企业股东责任、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企业非利益相关者责任.税法社会职能和税法浓厚的道德性使其与企业社会责任完美契合,税收优惠制度是两者契合的"媒介".企业社会责任税收优惠制度具有社会价值正当性,但须接受税法法律价值-税收公平主义原则的考量,方具有税法正当性.税法正当性标准包括:公共利益考量、公共利益考量之必要、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以此标准考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税收优惠制度的税法正当性,并以此重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税法正当性,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税收优惠制度规范与价值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