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发展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争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匮乏,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而反对者则指出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三点不足,并认为,从长期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促进就业。两方的争论,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政策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政策在解决就业方面效果虽然明显,但也存在弊端.忽略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接续产业方向偏差,落实贷款存在困难,培训规模不足,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充分,再就业税收政策不完善,优惠证申领把关不严等.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完善再就业税收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迅猛,国家紧密部署的城镇化组合新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政策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新一轮人口落户西部城市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现实难题需要解决。西部地区应抓住难得的机遇,直面挑战,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调整和落户政策保障等措施,为推动区域城镇化发展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着新的调整。那么,中国是否还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二元经济”矛盾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在非农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同时,农业劳动力仍在总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大大快于其就业比重。从1952年到1998年,农业产值占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长期实行的赶超战略主要以城市为中心、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重点,忽视了农村投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导致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就业不足,直接制约了自身人力资本积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出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农民工充分就业,通过就业改善自身人力资本,同时国家应大力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使农民人力资本普遍达到非农就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政策在解决就业方面效果虽然明显,但也存在弊端。忽略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接续产业方向偏差,落实贷款存在困难,培训规模不足,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充分,再就业税收政策不完善,优惠证申领把关不严等。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完善再就业税收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设立的非均衡产业结构安排,虽然带来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损失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失了应当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就业岗位,也剥夺了一些人的公平发展机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追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少污染产业。  相似文献   

9.
季飞 《经济研究导刊》2009,(33):109-111
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教育观念,国家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经济禀赋结构的现状,提出了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这些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配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要调整结构,要培养适合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以缓解结构性失业;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战略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的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劳动力出路问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大量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找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缓解经济发展与就业压力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发展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学者提出很多政策建议,本文对这些政策观点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欢  樊胜岳 《经济地理》2004,24(5):609-613
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文章基于对甘肃省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积极推进城市化的战略意义。在简要分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基础之上,提出甘肃省推进城市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一是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推行信息化管理;二是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四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以芜湖市为例,从城市的外延扩展以及城市内部结构重组两个方面对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了芜湖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并从城市经济、宏观政策、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调整等6个角度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辽西走廊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意义重大。在充分研究辽西走廊地带的区域特征基础之上,分析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探讨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三方面所发生了转型变化,这些转型要素推动了三十年来的城镇化演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城镇化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可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演进的一个主要困境。实现城镇化模式转型是破解当前城镇化困境的主要路径。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以还农民工一份有尊严的生活为目标,加速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镇化模式转型将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表明,扭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造成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重要的社会结构原因.文章将我国的产业发展低端锁定问题拓展至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两个部门,将城镇化扭曲投影到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三个维度,构建"两部门?三维度"分析框架,采用典型化事实与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困境,并构建PLS-SEM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矫正城镇化扭曲,实现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解锁的路径选择.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弱质问题表现为结构演进受阻和效率提升缓慢,我国的服务业滞后问题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生产能力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保障消费能力不足.改善地方财税制度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地城镇化水平,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可以显著地降低农民工城镇化水平,在供给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可以显著地降低城市病水平,进而矫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动因扭曲、主体扭曲和功能扭曲.矫正城镇化扭曲对于改善我国工业化弱质和服务业滞后问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  相似文献   

16.
孙林  杨俊 《经济经纬》2012,(2):32-36
笔者基于我国东、中、西部1978年~ 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三大区域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的金融发展,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能助推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但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负效应;中西部的金融发展虽然在长期能引导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及城市化进程,但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成立;中部金融塌陷明显,而西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引证关系,利用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专业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特点,在《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中得以充分诠释。期刊知识溢出的作用与变化,不仅体现在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与机构合作关系的深化上,也体现在对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等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与变化上。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在其主题构成、作者贡献、机构力量与前沿引领等的探讨中进一步得以明确。具体地,城市化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从城市化和城镇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渐转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网络、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主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经历了从经济联系转向产业集群、再转向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题变化;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则从旅游资源、旅游业、生态旅游等方面,逐步转向乡村旅游、旅游经济与协调发展等主题。以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为主要导向,促进国内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是《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核心内容与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8.
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产生多重冲击与挑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种政策不尽协同。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协同效应,将碎片化的产业政策、土地与住房政策、人口政策、就业政策、公共财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社会融合政策整合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自组织"的协同体系,可以达到社会稳定和城乡社会结构调整等诸多协同效应理想状态。应从源头机制、保障机制和政策协同主体的整合机制等方面完善新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质是农村的城市化、新城市聚落的形成。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集聚效应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多层次产业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变革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给新农村和城镇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SR模型用于分析环境压力、现状与响应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