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工业生产力的衡量 一、工业总生产力 这一部分讨论下述观点:随着改革时期生产模式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业生产力会有所发展。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材料中估算出长期以来江苏工业总生产力,也可以估算1980年到1988年集体工业和国营工业的生产力。使用增长统计模型可以衡量江苏工业生产力的变化: Q(t)=A(t)K(t)~bL(t)~(1-b)其中,Q(t)=工业产量,L(t)=工业劳动力,K(t)=工业固定资产b=资本—产出系数,(1—b)=劳动力—产出系数A(t)=非资本、劳动投入因素对产量的作用t=时间。取自然对数得:InQ (t)=InA(t)+blnK(t)+(1-b)InL(t)(3)最后得出如下结论:q(t)=(t)+bK(t)+(1-b)L(t)(4)其中q(t)=产量增长率; K(t)资本增长率; L(t)=劳动增长率;  相似文献   

2.
李展 《当代财经》2021,(6):3-13
基于涵括全部行业的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库,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被运用于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投入的重新配置效应被纳入核算框架以考察其对TFP的影响.随后,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被分解为要素投入增长率与服务价格两项以探索其行业来源及其成因.测度结果显示,1978-2018年,中国TFP年均增长率为0.90%,其中0.32%来自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的净效应,后者贡献了 36%的中国TFP增长率.将资本和劳动重新配置效应分解至行业层面,结果显示,中国资本市场存在错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量资本流入回报率较低的服务业部门,劳动配置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劳动从回报率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入回报率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增长率的计算问题,已有一些可供实用的计算公式和相应便于计算的方法。例如就是其中的一个。此处;K—资本;y—国民收入;λ—科技进步贡献增长率,0<λ<1。利用公式(1)求科技进步贡献增长率λ的值,要知道资本K的值和国民收入y的值。在实用时,对资本K有时存在数据方面的困难。我国现行统计口径已不统计国民收入,但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1)式中的a通常取a=K(to)/y(to),to为基年,放在(1)式中将y改为国内生产总值对所求λ的值影响不大。当用基于(1)式的比值法求λ时,如…  相似文献   

4.
假设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科学技术水平年均进步率为5.1%;此外,通过计算还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存量以及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9%、12.53%和2.27%。资本、劳动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18.03%和53.5%。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3.5%,超过了资本、劳动两者贡献之和,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型时期的"资本外流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量一国资本外流的规模,根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修订)推荐的方法,其公式为:资本外流=国际资本往来(运用)+错误与遗漏+其他(国际储备资产+库存现金)。将此式稍加变动,就可以进一步估量一国资本的净流出额。资本净外流=国际资本往来(净)+错误与遗漏+其他(国际储备资产+库存现金)。有关学者根据中国国外部门资金流量表,运用上述公式,估算出中国1992~1996年间的资本外流规模,结果惊人:  相似文献   

6.
一、(12分)设y=f(x)的定义域为[0.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sinx);2°f(x+a)+f(x-a)二、(28分)计算:1.(?)(1/n)[(x+(1/n)a)+…+(x+((n-1)/n)a)];  相似文献   

7.
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的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费雪方程式的一般化抽象,将经济增长与流通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到了流通方程式.根据流通方程式,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于各自存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对索洛经济增长解释框架进行了扩展,得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决定函数.该决定函数提示了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在要素增长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存量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流通速度的增长率.本文还依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构成,认为制度环境状况、交通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社会交易总量和信息技术状况是流通速度增长率的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美生产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1952—1979年中美生产率的比较从经济学意义讲,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目前尚缺乏更有效的方法来度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情况下,一般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价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生产函数理论中被定义为产出增长率与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加权和的差。我们采用美国哈佛大学乔根森(D.W.Jorgeusou)教授提供的方法论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1952—199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变化进行了测算。我们对中国总量生产函数取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即产出是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时间的超越对数型函数。因此本文给出的有关增长率或指数均系超越对数型。美国方面的数据则来自于乔根  相似文献   

9.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重新估算1978~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市资本、劳动与实际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了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区市各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各年度资本与劳动要素份额等变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各阶段TFP增长及其子项目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TF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及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979~2011年期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着抑制作用,技术进步是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中、西部相对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相对东部地区的持续恶化,是导致中、西部与东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增大,许多地区的TFP增长率甚至绝对水平下降,特别是纯技术效率恶化,经济增长日益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TFP增长的波动与GDP的波动高度相关。而TFP增长的长期趋势与资本增长率的长期趋互补,分别与GDP的长期趋势即潜在增长率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由于2008年以来,许多省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只有不断通过制度改革、技术研发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TFP增长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识别了在制度约束下经济体内要素作用的经济增长问题,考察了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分析表明,在我国,资本贡献率约为60%,远超过劳动等其他要素的经济贡献,并已成为我国近2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1.
1.引言直到新近,盛行的居支配地位的增长理论,是分开地计算增加的劳动和资本的贡献和试图来解释极大的剩余。这曾被卢卡斯(1988)、阿布拉莫维茨(1989)、舒尔茨(1988)、罗默(1989a)、斯科特(1989、1991)及别的人所批评,因为它与观察到的与增长相伴随的普遍化的现象不一致,或因为它对所观察与增长相伴随的普遍化的现象提供了不合适的解  相似文献   

12.
陈宪  王明明 《技术经济》2001,20(2):F003-F004
一、常用复利系数对时间变量求导中的问题目前有一种关于复利系数单调性的研究方法[注 ] ,很值得商榷。技术经济分析中常用复利公式有 :一次支付终值公式 :F =P (1+i) n;一次支付现值公式 :P =F 1(1+i) n;等额支付终值公式 :F =A(1+i) n- 1i ;等额支付偿债基金公式 :A =F i(1+i) n- 1;等额支付资金回收公式 :A =P i(1+i) n(1+i) n- 1;等额支付现值公式 :P =A(1+i) n- 1i(1+i) n ;等等。式中 ,P表示现值 ;F表示终值 ;A表示等额年金 ;i表示利率 ;n表示时间单位数。采用对时间变量求导的方法来分析复利系…  相似文献   

13.
厘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基于行业视角的增长核算框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分析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8.99%,三次产业的增长贡献占比分别为4.63%、46.32%和49.05%,其中又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从要素贡献视角看,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占比分别为60.52%、15.17%和24.31%,资本(尤其是传统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资本投入和资本贡献双重下降的挑战,劳动投入质量提升有望提高劳动要素的增长贡献。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资本要素中新型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数字经济与新经济相关行业产出快速增长但TFP增长相对有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应进一步挖掘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增长潜力,大力提升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巩固深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新经济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多要素投入框架系统考察了资本、三种技能劳动和不同技能劳动内部之间的替代弹性、行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其偏向性。研究发现:一是我国细分行业的资本—高技能劳动表现为互补关系,资本—中低技能劳动在多数行业中表现为替代关系,并且资本—低技能劳动替代弹性呈现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倒“U”型趋势,本文测算的要素替代弹性时变特征可以为解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高技能—中低技能劳动在多数行业中表现为互补关系,意味着相比于高技能劳动,资本对中低技能劳动的替代性更强。二是我国细分行业的全部技术水平及国内技术进步水平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多数行业的国内技术进步水平与全部技术进步水平增长率的差距在2007年之后逐渐缩小,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国内技术进步水平增长率赶超全部技术进步水平增长率的趋势,这一特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说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程度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有向发达国家收敛的趋势。三是我国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和高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增加了资本与高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同时降低了中低技能劳动收入份额,并通过提高高技能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对增长率削弱了收入分配偏向资本的程度,该结...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活动、品牌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式下将企业家生产性活动分解并把品牌资本纳入到代表性企业家生产函数中来探讨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差异。基本结论是:一个经济体的最优增长依赖于经济中企业家的比例,经济中企业家的密度越大,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企业家通过权衡两类劳动对经济贡献的大小来配置劳动和创新品牌,寻求企业家活动配置组合最优,以使福利极大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建立了经济增长和利息率之间价值平衡关系 ,即“Gy(经济增长率 ) =s(收入的跨时储蓄率 )·r(利息率 )” ,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价值平衡关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的表现方式 ;然后 ,论文用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和联邦基金利率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和同业拆借利率的数据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实证展示 ;最后 ,基于上面这些分析 ,作者主要在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操作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推论性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要素产出弹性是分析经济增长的绩效、特征与可持续性等问题的重要参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要素产出弹性估计结果是:1978-2004年,资本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56,劳动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44,并且资本的产出弹性呈不断下降趋势,而劳动产出弹性呈不断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在3.7%~3.9%之间。  相似文献   

18.
将物价因素引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宏观经济系统的动力学方程。(1)该系统有两个均衡点,因而是二重均衡问题。如果资源约束是硬的,那么不变资本增长率就会趋近于零。如果资源增长率大于零,则资本增长率大于零。(2)资本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趋于稳定值。这是因为部类内部负反馈最终成为主导环。(3)资本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呈负反馈关系,因此较低的物价收入弹性将会有利于资本增长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中要素作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这一方面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 ,以新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 ,对东中西部各地区 1 978— 2 0 0 2年劳动、资本、技术的增长率及对GDP的贡献进行分析 ,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在要素投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的差异 ,分析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GDP1需求导向回归预测:GDP1(图2、图3)=f(社会消费品、出口、进口、固定资产投资)=12789.3亿元,增长9.55%。GDP2资金供给回归预测:GDP2(图4)=f(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国家银行存款余额)=12958.52亿元,增长11%。GDP3时序分析预测:GDP3(图1)=12645.71亿元,增长8.32%。GDP综合预测增长率:GDP=(GDP1+GDP2+GDP3)÷3=12797.84亿元,增长9.62%。注:上期(总78期)更正如下:图1、2003年增长为8.32%;图5、全年预测固定资产投资为3346.15亿元(小口径);图7的图形打错了。特此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