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瑶 《魅力中国》2014,(25):19-20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围绕着城中村改造产生的各种收益,必须兼顾城市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才能保证三方合作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本文着力从村民视角出发,分析村民的利益定位和利益诉求,进而探究城中村改造中利益冲突,以期探讨在利益均衡目标下合理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为政府顺利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是地方政府在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下掀起的新一轮“征地”狂潮,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一场针对城中村失地村民最后一片集体土地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通过城中村改造,剥夺了村级组织最后一片建设用地;通过将村民宅基地无偿“转为”国有,没收了村民最后一片栖身之地;不公平补偿的城中村房屋拆迁改造,侵害了村民私有房产所有权,摧毁了农民自主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自力更生谋取的穷人福利,特别是违法的改造程序公然践踏了村民的自治权利。  相似文献   

3.
李晶 《辽宁经济》2020,(2):51-53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和开发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寻找一条有效平衡两者利益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应用性人才,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村民和开发企业两大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主体的内在矛盾和利益冲突点,寻找一条"村集体-企业-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昆明城中村量大面广,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必须进行和谐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文章分析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开发商、政府等多元主体在域中村这一独特场域中的利益关系,揭示场域对不同主体行为与关系的影响,为城中村改造中平衡多元主体间利益关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西部(上)》2007,(5X):4-5,10
昆明城中村量大面广,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必须进行和谐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改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广州猎德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丽娟  朱鸿伟 《特区经济》2009,(10):146-147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涉及多个相关主体的工程,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并实现共赢是改造工作顺利进行以及最后获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以广州第一个城中村改造试点——猎德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改造过程中政府、村民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总结其顺利改造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其他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提供实践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利益分配过程,利益分配成为城中村改造的难题。本文针对在城中村改造有开发商参与时,应用PPP模式,对确定开发商合理的收益,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确定村民、政府和开发商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9.
付胥宇 《特区经济》2012,(4):257-259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村官、村民、村集体、政府、开发商多方利益,所引发的潜在经济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是村官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更是影响到我国城中村改造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效果。本文从界定城中村村官身份出发,对城中村村官与开发商之间的经济行为表现作出阐述,并对此行为涉及的法律问题从刑法学角度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经勇 《浙江经济》2006,(11):31-31
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因素。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中村村民改造前后的利益补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制度下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产物,它已严重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对它的改造刻不容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调动各种力量特别是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当确立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定位,注重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协调渠道的构建,突出其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探析“城中村”改造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青  南灵 《特区经济》2008,(10):234-235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因为"城中村"改造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几乎已经成为了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优缺点,构建一种能保障政府—开发商—村民等各方利益均衡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赵福续 《魅力中国》2014,(16):313-313
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它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背景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改造:寻求城市发与经济利益的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形成的路径、机理及制度根源,初步分析了目前“城中村”改造中的两难,并尝试提出一个改造思路。在城市扩张的初期,政府在征用城市近郊土地时,由于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土地补偿、村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因此不得不保留了村民宅基地和部分集体用地。随着城市房地产业和出租业的繁荣,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土地产出的边际利益,理性的村民与集体在只有名义所有权的集体用地和宅基地上,通过高密度、各自为政的建设方式,形成了目前急需改造的都市里的村庄。笔者认为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政府寻求城市发展与经济利益的有效协调是谋求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赵金龙  岳华  杨香河  刘焕文 《乡镇经济》2009,25(11):95-97,106
目前,保定市南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主要有村里自主开发和开发商主导开发两种模式,村民对各种模式的改造效果有不同的评价。南市区“城中村”改造中出现了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改造后的新小区设施不完善、只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等问题。南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原则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改造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加快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协同配合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机制;要大力解决“城中村”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解决“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转性问题”;做好“城中村”政策法律的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城中村”改造氛围。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城中村改造工作。但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本文以太原市为例,对城中村的村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机制,摆脱城中村改造下村民发展问题的桎梏。  相似文献   

18.
莲湖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中心城区,有35个“城中村”,集体土地1.2万亩,村民3.45万人,“城中村”改造任务一度很重。在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董培姗 《乡镇经济》2008,24(7):72-75
“城中村”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而造成的,因此“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也成了城市规划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造过程中,牵涉到开发商、村民、政府这三个利益主体,这三者在改造过程中策略相互依存,利益相互争夺。文章通过研究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博弈,分析三者的行为,并根据博弈的结果给出建议和意见,为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达到动态均衡寻找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玉林 《发展》2012,(1):35-37
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既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按照张掖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甘州区坚持在探索中尝试,在实践中推进,积极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