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具备了支持和反哺农业的能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挖掘和发挥旅游休闲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推动旅游休闲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推动"商贸流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推动"合作组织带动型"新农村建设;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推动"特色经济带动型"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劳务经济带动型"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4亿,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及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而要推动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最终都离不开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与新型农民工。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贯彻实事求是的作风,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而要推动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最终都离不开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与新型农民工。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妇女非农转移就业的研究——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小瑛 《广东经济》2007,(12):38-4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随着农村"三化"建设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到2005年,已有1542万名农村劳动者转移到非农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建议》、《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徽”,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努力实现全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战略构想,安徽省提出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海水 《经济经纬》2006,(3):111-1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做好以下基础工作:统筹兼顾,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规划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立足龙海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带动农村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的中心任务和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指出"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七.  相似文献   

11.
《广东经济》2008,(12):9-11
加强劳务合作是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首届"山洽会"以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区域劳务合作,实现百万劳动力大转移,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双转移"战略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了解渭南市合阳县"美丽乡村"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探索如何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真正让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晶晶 《当代经济》2009,(19):34-35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农村政务网站的建设更是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我省农村政务网站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政务网站发展的建议及对策,期望通过建立数量更多、功能更齐全的农村政务网站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加强劳务合作是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首屇.山洽会"以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区域劳务合作,实现百万劳动力大转移,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双转移"战略的新形势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以第五届"山洽会"劳务合作为新的起点,精心纰织,狠抓落实,每年推动百万以上劳动力大转移,为实现"双转移"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兴华 《经济师》2013,(1):27-28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宽裕为目标,按照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破解"三农"困境的重要出路。应当进一步创造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强对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政策研究创新,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依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研究得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积极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积极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农村的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美丽 《经济纵横》2012,(3):97-10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重大。它可以促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其"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东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应不失时机的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慧 《时代经贸》2007,5(10X):42-43
农业服务业是指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及农村公共服务业,它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农业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逐年提高。然而,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劳动力的身体及文化素质不断降低,土地资源的逐年减少,如何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蒋琼 《经济师》2009,(7):229-230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合适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平衡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方向。工业反哺农业理论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